能海上师传(21)
一、近慈寺重在学修,培育僧才,故一般不赶经忏,不作佛事,不置缘簿,不设籖筒,唯依三学,精进学修,感得信众清净供养,维持道场。解放前有少数僧人及二三长工参加农务,解放后,除老弱外,一律参加劳动。僧众过午不食,每日二餐,出坡时开许。除少许斋衬外,毫无收入,唯赖剃度师或俗家补助。生活如此清苦,而僧众源源来住者,为求学法故。受师教导后,方知此乃修法养身之道,不但不感其苦,且欣为乐。师既放弃享受,但亦不讲苦行,主张中道,重视伙食,令僧安乐。住僧近三百,济济一堂,依戒薰修,不争名利,不搞派系,难调者调,惭愧者安,一心为法,精进向上。
二、师倡依戒修行,特重男女界限。女众不得寺内过夜,而住于离寺半里外之女居士院,每晨由寺内送早斋去。比丘尼则住于离寺五里之铁像寺。必待八时以后,女众方能入寺。女众不得单独求见,必须二人以上方能进入师室,而师在会见女众时,侍者不得擅离。女众一律不得进入僧寮,只准在寮口三言二语,不准久留,正常应在客堂会客,由知客师陪同。谈话简短,不可过长。男女授受不亲。下午四时前,女众必须离寺。有一贵夫人不愿离开,谓不住女众茅屋,师即令回府大吉,毫不迁就。
三、学修安排,师极重僧人教育。尝曰:“寺庙首应培育僧才,若要法流流传,必须培养年轻一代。”又曰:“若令沙弥专修,似难安心,亦不相应;若令老僧学教,亦难学好。故沙弥,青壮比丘宜多学,老僧宜专修。即能各抒所长,各得其所。”又曰:“有一定根器或学识者,应以法师为培养目标,学修兼优者最上,能学或能修者,亦有成就。”由此出发,故有五堂口及译经院之创设,实则已将寺院办成僧团大学,既有三大寺之教理,又有二居巴之修持,一入此校,既可由文盲造就法师,又可从凡夫预入圣流,如是大学,岂多见哉?
(一)沙弥堂,一般丛林不收沙弥,师定七岁以上沙弥,可入沙弥堂,培养文殊童子故。由堂主主管、沙弥之剃度师关心生活。堂主下设五位管堂,分三班管理。甲班大沙弥,乙班小沙弥,丙班新进尚未受戒者。专学沙弥戒及佛学、旁及古文、算术、常识等。佛法先读《宝相识》、《定道资粮》,《菩提道次第科颂》,背得后,再读《俱舍》、《现证》、《中观》、《因明》四论之颂子,及《五蕴》、《百法》、《八识规矩颂》、《二十唯识颂》、《佛所行赞》、《譬喻经》等,先令成诵,然后解义,常由堂主讲课,管堂辅之。曾请宋礼门居士选讲《高僧传》、《史记》、《列传》、《古文观止》等,请隆果法师讲《禅林宝训》,请遍能和尚专为沙弥讲《俱舍》,比丘蒙许亦可往听。时堂主清定法师编成笔记,取问答式,令沙弥背。又请兴善喇嘛教绘金科,后又专教藏文。
念诵学习日课如下:晨三时念《上师供》、《五字真言》,后加毗沙门,早斋后,打扫一小时,即进教室读书、直至午斋,少息后,念《五字真言》二座及《真实名经》。再读书、背书、听课、作文等。晚八时念咒经行,或加听开示,九时熄灯。
僧团生活极有规律,晨闻威德殿报钟,班长打“叫响”令众起,睡醒、下床、行步、漱口等,一依《毗尼日用》持咒摄心。沙弥规矩甚严,一日点名二次,见比丘合掌让道,不准顽皮放逸,不准串寮闲谈,不准上街溜踏,有事外出,必须请假,由管堂陪同,比丘沙弥均不得看戏、看电影、看小说及着棋等。必须衣服整洁,威仪具足,上殿过堂,列队而行,见者莫不欢喜赞叹。
师对沙弥备极爱护,常为沙弥散果点美食,逢年过节会供少休时,常令沙弥为众宣讲公案故事,上师闻之喜,奖以点心。每半月诵沙弥戒后,至方丈室巡寮时,师常每人分一舍利、或小法螺,比丘亦有。每次灌顶传戒,令大沙弥助诵作事,故对仪式,能较熟悉。除正常讲经外,师在龙居寺又专为沙弥讲《现观庄严颂》及《五蕴》、《百法》等。
近慈寺生活清苦,除饮食供给外,衣著时有困难。某次二三沙弥因不耐苦而翻墙逃跑。师极其关心,亲至沙弥堂,慈悲告曰:“汝等好生学,能为如来,弘法利生,实非易易。余中年出家,记忆力差,汝等从小学起,将来比我更强,宜善自爱惜,莫作他想,有事找我,或堂主师。”边说边泪,沙弥感受至深。后对成绩优异之比丘沙弥,上师出款,为置衣服,以资奖励。沙弥年满二十,受具足戒,入学戒堂,成绩优异者入译经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