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能海上师传(3)

             ——谭天 著

序章

能海上师身世的另类版本

感觉汉旺

当车沿着成绵高速行驶的时候,我一直在遥想120年前汉旺镇的模样,那时它叫汉旺场,是海公出生的地方。

一条铺着青石板弯曲又狭窄的路穿场而过,路的两边有着低矮的青瓦房和茅草屋,墙是竹片干隔的,两边糊着泥,临街的那一面全是本色的木板,泛着黄,那是时间的颜色。每逢一三五或是二四六赶场天,这条平常冷清而孤寂的街,便热闹起来了,场上做各种生意的人搬开一块块铺板,亮出自己要卖的货色,坐在门边,等着山那边的张幺爸或是云雾山上的李二哥,来买自家的犁耙砍刀或是油盐酱醋。街沿着两边则蹲着来自四方的农家人,他们挑担提篮,卖着自家新鲜的农货,葱葱蒜苗,土鸡土鸭。赶场的人各取所需,和熟识与不熟识的人友好地打着招呼,一时间,小场热腾腾的。赶场图的就是热闹啊,那些住在十里八乡半天都见不着人的地方的老乡,终于有了闹活闹活的场所了。所以,赶场,成了蜀地久远流传下来的风俗,一直到今天,大大小小的乡镇都有自己的赶场天。虽然,随着历史的变迁,所卖东西不同,然而那份随意与热闹,实在是一道不褪色的风景。

我知道,要想在21世纪的今天,去感觉一个多世纪以前的场景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出于职业习惯,我认为实地调查和感受尤为重要。有关海公的资料几乎都告诉我他出生在汉旺场,那里是海公幼年童年生活的地方,距省城成都100来公里。也许,岁月流转,一切都物事人非,但那里的山川河流海在,乡音还依旧……

当车进入德阳境内,天下起了雨,而且越来越大。按计划当天还得上云悟寺,知道能海上师曾在那里修行,那是我8年前就想去的地方。看着车窗外淅淅沥沥的雨,我有些犯愁了。

汉旺离我们越来越近,而此时的雨也渐渐在变小,我满怀期待的希望天晴起来。

汉旺这个地名,让我琢磨了好一阵。古时,一个地方的名字多有来头,像成都文庙街,便是因为曾经有座文庙而得名。那么汉旺呢?正想着,车已进镇,而此时雨也停了,只是天灰蒙蒙的。整个小镇位于两座大山夹击的河谷内,一条清澈的河流穿镇而过。由于60年代后有几家大型厂矿的进驻,小镇人口骤增,因而显得拥挤而嘈杂。镇中心塑有汉王刘秀身披战袍手举大刀骑在战马上,指挥千军万马的石雕像,虽然英武,但雕像实在太高大了些,与周围急蹙的建筑放在一块,让人有些窒息。然而它却透露出信息,这座小镇一定与刘秀有关。

原来,小镇在很早前就非常有名了。当地老乡告诉我,东边的叫曙光山,西边的叫紫薇山(又叫云雾山),两山之间的河流名叫绵远河。据传,汉光武皇帝刘秀曾经在东边的曙光山中读书,现在在曙光山太子宫的遗迹上,还能看到刘秀读书的石室和一只石龟背负着的一块大碑,碑是清朝乾隆年间所立,清楚明白的讲述了汉光武帝在此读书的历史。其它的建筑都毁于一场大火了。小镇叫汉旺,是缘于汉王的音译。但据《绵竹县志》记载,明朝万历18年的时候,在这个小城修有一座汉王庙,那时,当地人称汉旺场为七贤聚,至于为何叫此名便不得而知了。后来淘绵江堰口,挖到一尊铁像,像的背后刻有“汉王老祖”四字,康熙9年重新建庙,就把七贤聚改为汉王场了,但民间认为汉王就是光武帝,史传上无从可考。

我不禁对小镇留意起来。它的确有一条贯穿全镇的老街,虽然街面已扩宽,水泥路已取代了青石板路,两边木门青瓦的小屋,已被3、4层瓷砖楼房所取代,还到处透露出现代气息,然而它的街名却很文化叫集贤路,我想应是“七贤”的变音。顺着它一直往西,就可以上云雾山了。可以想象,120年前,两山脚下的小镇,该是多么的宁静和安详。那亘古不息的绵远河和无语的两座山峰,见证着历史的发展,小镇的变迁。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