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海上师传(56)
——谭天 著
拉萨,我们终于来了
拉萨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它都是佛教徒心中的圣地。是一座具有1300年历史的古城,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海拔3650多米。
“拉萨”在藏文中也是“圣地”或“佛地”的意思,长期以来就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金碧辉煌、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是至高无上政教合一政权的象征。早在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兼并邻近部落、统一西藏后,就从雅隆迁都逻姿(即今拉萨——笔者注),建立吐蕃王朝。
拉萨古称“惹萨”,藏语“山羊”称“惹”,“土”称“萨”,相传公元7世纪唐朝文成公主嫁到吐藩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草沙滩,后为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用山羊背土填卧塘,寺庙建好后,传教僧人和前来朝佛的人增多,围绕大昭寺周围便先后建起了不少旅店和居民房屋,形成了以大昭寺为中心的旧城区雏形。同时松赞干布又在红山扩建宫室(即今布达拉宫——笔者注),于是,拉萨河谷平原上宫殿陆续兴建,显赫中外的高原名城从此形成。“惹萨”也逐渐变成了人们心中的“圣地”,成为西藏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拉萨是由布达拉宫、八角街、大昭寺、色拉寺、哲蚌寺以及拉萨河构成的,但西藏人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拉萨”应是指大昭寺和围绕大昭寺而建立起来的八角街,只有到了大昭寺和八角街,才算到了真正的拉萨。所以,能海法师4人到拉萨后,首先朝礼大昭寺。
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区,在拉萨市中心。始建于公元647年,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文成公主入藏而建,后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距今已有1350年的历史。馏金铜瓦顶,辉煌壮观,具有唐代建筑风格,也吸取了尼泊尔和印度建筑艺术特色。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布局格式。
能海法师他们来到大殿,礼拜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时等身镀金铜像。他们在像前磕长头,为其上灯。并为正殿两侧配殿上供奉的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尼泊尔尺尊公主等塑像上贡。他们来到一宽阔的露天庭院,这里曾是规模盛大的拉萨祈愿大法会“默朗钦莫”的场所。继续往右,穿过两边的夜叉殿和龙王殿,数百盏点燃的酥油供灯的后面便是著名的“觉康”佛殿。它既是大昭寺的主体,也是大昭寺的精髓所在。佛堂呈密闭院落式,中央为大经堂。藏传佛教徒认为拉萨是世界的中心,而宇宙的核心便在于此处。能海法师4人到此发愿:愿求法成功,广布法雨,愿密法在汉地广为流传。
朝礼完大昭寺,他们随即到了哲蚌寺。
哲蚌寺初始学法
哲蚌寺是格鲁派6大寺庙之首,原名是吉祥永恒十方尊胜州,它在拉萨市西郊约10公里的根培乌孜山南坡的山坳里,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弟子降央曲吉·扎西班丹于公元1416年创建,宗喀巴曾亲往主持了开光仪式。初建时该寺规模很小,只有10几平方米的小殿堂和7个僧人。17世纪上半叶,五世达赖扩建了该寺,逐渐发展成7个扎仓(僧院)。哲蚌寺的主要建筑有措钦大殿(大雄宝殿)、4大扎仓、甘丹颇章(二世到五世达赖喇嘛的住处)及50个康村(按地域区分的组织)。其中措钦大殿是全寺僧人集中诵经和举行仪式的场所;4大扎仓是由7个扎仓合并而来,分别为果芒(古母)、洛色林(罗舍林)、德央(登阳)和阿巴扎仓。其中除阿巴扎仓专修密宗外,其余均学显宗。规模宏大的措钦大殿位于哲蚌寺的中心,竖有木柱183根,能容僧众近万人,是喇嘛课诵和开法会的地方。整个寺院规模宏大,鳞次栉比的白色建筑群依山铺满山坡,远望好似巨大的米堆,故名哲蚌。哲蚌,藏语意为“米聚”,象征繁荣,它是藏传佛教最大的寺庙。
能海法师4人先住在罗舍林札仓的甲冗康村。一般汉僧都住在那儿。刚开始他依止一格西学法,这个格西不识上师宏愿,多所求索,并限制能海法师求法。
能海法师曾自述:“初于跑马山动身往拉萨时,请示于老格西,问能否得好师。老格西为授记,必得善知识。到拉萨后,虽有依止善知识为照料衣食,而学法之善知识,久未值遇。”
能海法师欲退出,得众僧支持,于是到了古母札仓的瓦须弥村,亲近康萨仁波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