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能海上师传

 能海上师传(64)

             ——谭天 著

而能海上师的两次进藏,其决心和毅力以及所历经的艰险等,都是后人所无法想象的,他的求法经历与玄奘法师多有相似之处,后来他能迎请玄奘法师的顶骨回川供奉,也许这就是他们的缘分。所不同的是,能海上师在译经之外,更多的是建设道场、培育僧才、修复塔庙佛像、广为讲法传法,这是他与其他进藏学法者的不同之处。也是他学成归来后,在多年的弘法中一直把握的重点,更是其法流在经历“文革”仍能复生弘传的关键。其成就主要有:

1、翻译藏文经典广作注释。能海上师为了使佛陀清净教法能流传到内地,两次入藏求法,从学习藏文开始,经过艰苦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回到内地以后,一方面将藏传经典译成汉文,以便流传,同时利用讲经法会,进行讲解。为使听众便于理解,他还不辞劳苦,广作注释,写成学记多种。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译述的著作共有6、70部之多。其中如《律海心要》、《辨识阿含集颂》、《根本阿含集颂》、《定道资粮》、《菩提道显密修行次第科颂》、《菩提道次第心论》、《现观庄严论根本颂》、《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及附讲、《毗卢仪轨》《大威德生起次第入门津要》、《大威德怖畏金刚甚深道第二圆成次第》、《大威德生圆次第秘密伽陀》等,他都是边翻译边为大众讲说。为弘法讲经而编写的讲义也不少,有《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讲义》、《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释颂》、《华严经十地品讲义》、《华严经十无尽藏讲义》等。写的学记则有《增一阿含学记》、《杂阿含学记》(未完稿)等。此外,他在讲经时,由其弟子记录整理的笔记有《四分律藏讲记》、大小《持戒犍度笔记》《三皈依观初修略法》、《慧行练习刻意成念记讲录》、《上师无上供养观行法讲记》、《大威德圆成次第太平寺安居法会讲录》、《大威德圆成次第笔记》等8种。这些译著为后人研究藏地佛教在内地的流传,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创设藏经院互译汉藏经论。为了从事翻译藏文佛典,使更多的人投入翻译工作,他在接住四川近慈寺后,即创设译经院,院中有蒙文、藏文经板不少。他培养了一批译经的人才,其中通法语、日语、英语和藏语、蒙语的弟子有多人。他的宏伟目标是要把汉藏佛教经典双方互缺的部分,互译刊印补足,以供佛学研究者参考。此外,还计划把汉文和藏文的主要经典译成各种外文,进行国际交流。他亲自撰写了“通圣言而遍寰宇,导世界以趋大同”的对联,挂在译经院门前,以表示他的决心与宏愿。同时,通过译经院的译经活动,也培养出了一批研究西藏佛教的人才。

同时能海上师还广建道场广洒法雨,因而形成了一个完备的弘法体系。

修建道场

道场,是佛教名词,其梵文的音译是“菩提曼拏罗”,其意是佛成道的地方。有多个意义,一般用指修行学道的场所。纵观佛教史,历代高僧大德,很多都要培植僧才,建庙建塔,因建庙建塔的过程,也是一个积功累德的过程。

能海上师第一次从西藏学成回到汉地的时候,是挂单在上海的海潮寺,没有自己的道场。后来开始到处讲经弘法,弟子越来越多。1937年“七七事变”后,带弟子回到成都,先住在文殊院,因弘法所需一专修藏密的道场。而能海上师从不要有人住的寺庙,只接受别人愿交或无人住的破庙,上师常说:“如像鸟一样,把巢给占了,它也不愿意,何况人。破庙修好了就是好庙,如果尽住好庙,破庙谁来修呢?”

这时,文殊院退居的法光老和尚,将文殊院的下院、位于成都南郊的近慈寺交给他开办道场。成都的近慈寺,因年久失修,并为当时的军队所占用,呈现出一片荒凉景象。能海上师看后,很满意,于是决定修建藏密道场。由此,成为他在汉地修建密宗道场,弘扬密法的开始。

自1937年接受近慈寺后,能海上师将一所破旧小庙整修扩建为能住二、三百人的藏密道场,为了沟通汉藏佛教文化,他还在寺内兴建一所译经院,亲自提联文:“通圣言而遍寰宇,导世界以趋大同”。聘请通达藏文的法师、喇嘛来院从事讲学和翻译,也有外国学者来寺学法。上师还为志愿静修的上座们创造条件,亲赴绵竹云雾山将破旧的云雾寺整建为坐山静修的道场。相继又在重庆、上海开设金刚道场,弘传佛教。解放后,1953年率领僧众重上五台山将仅存3个窑洞和一座破殿的清凉桥,整修扩建为能住100多僧众的吉祥律寺。从此上师长住该寺率领僧众从事生产和学修,直至“文化大革命”。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