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能海上师传

 能海上师传 (72)

             ——谭天 著


修复绵竹祥符寺

“第一禅林第一僧,东来西去任飞腾。个中消息凭衣钵,代代于兹着上乘。”上面这首诗是清代乾隆年间著名的翰林学士李调元,游览绵竹祥符寺所题。李调元的题诗使绵竹祥符寺“第一禅林”的名声远播四方。

祥符寺是一座殿宇巍峨,遐途闻名的千年古刹。该寺始建于唐代,得名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寺侧的绵竹公园内尚存一座建于唐代会昌元年(841年)的圭峰宗密禅师墓。据文献载,唐宪宗元和5年,圭峰禅师曾经入蜀,在今绵竹祥符寺开坛讲法。唐武宗会昌元年,圭峰在陕西兴福禅院圆寂后,绵竹的僧人为了纪念他,于是在现在的祥符寺旁边造墓,葬有圭峰禅师当年在绵竹卓锡期间所留下的经像法器、衣钵之类,俗称衣冠墓。至今祥符寺尚有圭峰堂的纪念建筑。

门匾为原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亲笔所题,楹联称“寺经炎宋题名在,僧有圭峰卓锡来。”此联对祥符寺的历史沿革表述十分确切。元代名士张三丰游览祥符寺后于寺壁,用扫帚挥写了6个大字“重修翔符寺妙”。落款“鹅山张偶题”。此题字第3字不知何故被张三丰写为“翔”,据传说可能暗寓祥符寺将会毁,重修之庙将更加妙也的含意。就在张三丰题字以后,约270年左右,张献忠的部队攻入绵竹,整个祥符寺的建筑包括张三丰的题字便灰飞烟灭,毁于战火之中了。张三丰在祥符寺题壁的6个大字虽毁,所幸的是保存了其中的一个“妙”字拓片,字径约2米之巨,书法体势狂放有如龙蛇狂舞。清朝历代都对其有所修茸,清光绪年间,还修了东西罗汉堂。当时寺庙规模宏大,占地竟100余亩,有田产200多亩,因而被称为“第一禅林”。

1938年,能海上师回绵竹,看到祥符寺颓败,其田产被军阀杨森、田颂尧等霸占,庙产全部被拍卖。而地方势力又借口修建,将寺中的树木大肆砍伐,中饱私囊。使得寺中的僧人无法安身,大部分离庙而去,仅剩极少数守庙。能海上师见状,不忍千年古刹消失,于是发愿要重修祥符寺。他不辞辛劳亲自出面募化,在他的感召下,各阶层人士纷纷发善念,捐田产、钱财、粮食、木料等,还有不少工匠诚心捐劳力,不取报酬。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就使一座破旧的古寺焕然一新,并装修了500阿罗汉的庄严法像。1940年冬,能海上师在祥符寺开斋传戒,此一胜举传开后,先后获得各省市地县的文人、书法家所写的跋匾、对联、单条、字画等数百件,其中有于右任、郭沫若、张大千兄弟、谢无量、余沙园、戴传贤;僧侣有太虚、贯一、定慧等大和尚;文武官员有刘湘、邓锡侯、刘文辉等。寺庙恢复后,能海上师出面迎来了文殊院退位方丈法光大和尚,使之成了中兴后的第一代方丈。

建清凉桥吉祥律寺

能海上师与五台山有着很深的缘分,1920年,他以居士之身朝五台就遇到很奇异之事,注定了他与五台一生的缘。1934年,能海上师与贯一老和尚一起朝五台,他们由重庆经汉口抵太原,第二天住在南台朝拜。深夜一点能海上师将贯一老和尚叫醒,两人同礼南台山脚,大约一小时,忽见山脚光明四起,白光遍照全山,乃至通布虚空,那光照到贯一和尚身上,他感到极为舒服。作为一个老比丘贯一和尚是决不会打妄语的。这样殊胜的经历,足以说明能海上师为什么一生不离五台。他第一次从西藏求法回来后,随即就到了五台山广济茅篷作半年的安居,讲《基本三学》、《盂兰盆经》,后闭关静修。

1952年初,能海上师又赴五台山广济茅篷安居,讲《基本三学》。结夏圆满后,又到善财洞居住。清凉桥能悟法师请上师去住,上师到清凉桥视察,深感原属律寺,处境清静,可建道场。此时上海方面邀请他去讲经,秋天他赴上海金刚道场,每日上午译经,下午讲《普贤行愿品颂解》。原打算续讲《生圆次第》,近慈寺上座,如先学、照通、请佛、成佛、仁光、能法、通一、常浩、果护等得到清定法师通知后都先后到了上海。但上师于10月底应邀赴京,出席中国佛教协会筹备会,因此《生圆次第》便没有来得及讲,建清凉桥道场的事也就暂时放了下来。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