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能海上师传

 能海上师传 (73)

             ——谭天 著


1953年,上师决定再上五台山,选定清凉桥吉祥律院开办道场,传戒弘戒,进修定慧,一切都按照近慈寺的规矩来办。他令先学法师等部分上座先去修理住处,准备安居。照通、仁敬、仁定法师等,随上师赴京,筹备运送藏经至清凉桥。上师在北京参加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会议,当选为副会长。并在居士林讲经后,先行上山,住善财洞,弟子等随上。10月在清凉桥开讲《四分律根本阿含》。

当时,能海上师带弟子到五台山时,五台山宗教办事处请他在山下选座庙,但是上师坚持要住寒冷的清凉桥。这是一座多年失修的破庙,除几个窑洞能住人,其余都是牛场关牛的。上师以古稀之年,亲自参加各项活动,经修整能住几十个人。当时中国佛教协会每月给500元生活费,后来上师提出两项计划可以自力更生,不花国家的钱。一是山上有几十亩地,可种土豆蔬菜:一是造林,每年春季造林,师都率大众植树,并砌碑以资鼓励,把造林作为长远计划,上师的这一计划得到五台山宗教事务处的大力支持,终于完成了两项计划,生活达到自给。为坚持学修不断,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扬农禅并举佛门祖规

我国佛教徒,为了解决衣食住处问题,曾有不少高僧大德,提倡亦农亦禅的生活方式。最突出的代表人物,如百丈怀海等,都非常重视农业和林业等生产劳动。能海上师依照祖规,经常教诫弟子,要发扬祖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优良传统,自成都近慈寺、吉祥律寺开建以来,便采取了农禅并举的方式,体现了马祖、百丈自耕自食的精神。从能海上师当时给巨赞法师、赵朴初居士的两封信中可看得出来。

 

巨赞法师

朴初居士  慧鉴:

别后一路无阻,于十一号同扎萨仁波晴平安上山。仁波晴现住大显通寺,有信可以直达;海仍暂住善财洞,明日即赴清凉桥。所运藏经二部已同时到了五台,五台办事处主任马及秘书吴,均已接洽,允其帮助造林生产各事。上海所来二十六人,四川又来数人,共住清凉桥有卅余人。彼等已将原地约卅余亩,种下了油麦、青稞、洋芋及小菜,至秋时雨水若是调和,收成之物可供半年之用,劳力亦非极大艰巨,本钱亦不多。明年拟再加开地(数)亩,则可以自给矣。山上不凉不热,正好工作。京中要闻及佛教协会进行情况,祈便示知。敬候大安。

比丘能海作礼

一九五三、六、十二

 

巨赞法师

朴初居士  慧鉴:

海于十三日午后,平安抵台山善财洞,稍作休息(传达报告)一二日,即回清凉桥。带来斋粮用款,交与僧众专办粮食。日后僧众食粮,以现有人数,可告无虞,道场僧众亦可安心就学,是此诸承鼎力维护,三乘命脉,可望相续。并嘱学人饮水思源,更加爱国热诚,善作回向。谨专函达,并祈释注。即候健康。附候叔迦居士轻安。

能海和南

一九五四、十、十四

 

能海上师主张僧团组织,除进行宗教活动外,还应参加劳动,达到生产自给。他认为,每一僧人,都有守护寺庙建筑、整修园林、保护文物古迹的责任。而在生活上则主张既入僧团,即应过勤劳节俭、少欲知足的修行生活。因此,他在修建寺塔过程中,常常亲自带领弟子一起劳动,继承了禅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解放后,更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

“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是佛陀的教导。1953年,上师率众到五台清凉桥吉祥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但在日本军队占领时期,山上梵宇和翠绿的林海,连遭破坏,名山胜景面貌全非。为了庄严五台山,从1953年至1956年,上师率众大量种植松树,弟子们不辞劳苦到19里外的森林中移植幼苗,后来又到山西省林业局领来大量松树种子,播种于山上。僧众们不仅把清凉桥的前后左右的荒山都种上了树,还跑到十几里的荒山上植树造林。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