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相关连接清定上师

 

   上一页              下一页 

清定上师隐尘回忆录 (29)

牟秀云 著

能海老上师对于教导后进学员称得上煞费苦心,真是无微不至地关心帮助,处处鼓励学员,处处造就佛学人才,尤其对浙江和北方的学员格外慈悲和关心。能海老上师说:“外省人学说听四川话难,外省人来四川学佛法的机会不容易。”能海老上师为了造就我们几个外省人才,尤其是对浙江、上海人,老上师特别优待和亲近。能海老上师常对我们说:“你们的愿望是发心学佛教,弘扬佛法,将来到处讲经说法,作一个法门龙象。”我听能海上师这样鼓励我们,我的心里很惭愧,不敢当,因为我是一个新来的学员,所以同道、学友,都觉得能海老上师特别对我关照和培养。

那时候,我们学员特别用心努力,近慈寺的规矩很严,但能海老上师对我很客气,不肯说出来。因为他知道我们浙江人的性直,喜顺不喜逆,有了小小不严之处,能海老上师就容纳过去,用人格和面子来感化我们,让我们自己去改正,养成自爱的心理。同是一样的事,如果是四川同学做错了,那就绝不客气,因为那里所住的同学绝大多数是四川人,多一个、少一个根本就不算回事。能老常说:“浙江、上海一带的人怕四川的蚊子咬,生活不习惯。”尤其我,虽然岁数较大,却处处受到能海老上师的优待。说到这里,我这个浙江人,特别感激能海老上师。拿我个人说来,出家前是一个国民党军官,受到能海老上师那样的重视,慈心培养我修行。如今一切所有归于能老的教法成就,能老真是我的法身父母,慧命道师。直到现在,我想起能海老上师来,都感激得涕泪交下,常惦念得很,彻夜不能眠。

(十三)佛法的感应

一个地方的兴废,按俗情来说,固然也在乎运气,可是按因果来说,好坏兴废都是人的感应。普通人常说:“不愁无庙,只愁无道。”现在的出家人,多数是想找到一个好地方,自己修个寺庙,自己当方丈做主人,或者是自修。可是,始终是南跑北闯,找不到一个相当好的地方住。这原因多是他平素不检点自己,没有行持,没有道德。如果有行持,有道德的话,不用你去找地方,地方会来找你。不怕在露天地里,也能感应生发出好地方来。俗家人也一样,只要勤奋学本事,有理想、有恒心,立壮志,就有锦绣前程。这里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一九四七年五月我随能海上师在武汉学法,在一个小寺庙大悲寺讲学时,有两位学僧是离大悲寺不远的白塔寺僧人。那时白塔寺刚刚由戒五和尚重修起来不久,这个庙就有一段感应的故事。

最初白塔寺是一座古庙,院子很大,有很多地。老和尚收有七八个徒弟,等老和尚圆寂后,后辈子孙不务正业,庙产荡尽。因年久失修,庙也荒废了,只剩原来的宝塔。自从那些师兄弟不务正业之后,戒五和尚看不惯他们的行为,以无法拦挡,便自己一个人跑北方当参学,北方的大丛林差不多他都住过,前后住了大约十几年光景,平素行持、道心,各方面都很好。在北方参学之后,戒五和尚又回白塔寺,看白塔寺已残,屋顶残垣瓦石堆积,他在塔旁边斜坡上架起一小茅棚,仅容一个人住。出进小茅棚要曲着腰,可见茅棚简陋之极,仅不过挡风遮雨而已。在这里,他每到吃饭的时候,到外面化斋,回来就看经参禅,到晚间就看白塔寺,就这样经过了两三年工夫。

有一天,当地一个最有钱有名望的刘财主出来到庄稼地去瞭望,经过一条大路时,亲自跑到白塔寺去访问。看到那里什么没有,只是乱瓦乱砖堆积一大片。塔旁边一个像叫化子住的小草棚,里面住一个和尚。刘财主到草棚门口一看,原来就是白塔寺的子孙戒五和尚,说起来刘财主和他们上一辈的老和尚还是知交。戒五和尚与他谈了些关于阔别后到北方参学的情况和回来后在白塔寺住的情形。刘财主听到这里说:“佛法真有灵验!只是怕人没行持,既然这样,你出缘簿,我帮你化缘,复兴白塔寺。”戒五和尚说:“我这里什么东西也没有,怎么能出缘簿?”这刘财主说:“只要你出个名就行,我来给你做缘簿!”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