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寂静,与定相应者
能海上师说:何以知其定,观其态度安详,三业不妄动,即可推测而知其有定力。虽未得定,亦必与定邻近也。
能海上师又一次在讲解时说:寂默安静,不轻动、不浮躁
不修定,没有定力,虽然喜欢庙里的寂静,没几天就呆不住了
我们继续讲“寂静,与定相应者”,一个人喜欢寂静,即与定相应。人都喜欢寂静,可是世俗上的人在世俗里生活惯了,在庙里呆了没几天,他不说庙里寂静,他说太寂寞了。有些信佛的人也总想到庙里来住几天,“家里烦死了烦死了”,可是没住两三天就想回家了,“太寂寞了”,因为他们都不修禅定,没有定力。
多年前我接到山东青岛一个学生的来信——这是我很多年前的学生——他说:“总有一天,我要住到山里面去。”这个想法好啊,可是这个“总有一天”不知道是哪一天,从没见他来过。所以寂静是人人都希望的,就是不肯做,这个奇怪不奇怪!
寂静不是不动,而是不妄动
能海上师说:“何以知其定,观其态度安详,三业不妄动”,该动的要动,不该动的不要动。如果你该动的也不动,那变了木头人。其实泥塑木雕的偶像是给我们敬仰敬仰的,佛当年在人间的时候,这些阿罗汉难道就是坐着一动也不动的?你不动,口不开,咋度众生啊?心里没有智慧,你咋讲经说法啊?
听法求法,这是应该动的;打妄想、干与修行无关的事,就不该动
但是打妄想,是不该动的,妄想不该打啊。有些人,亲戚朋友鼓励他来听法,拖啊拉啊,这是该动的,他不动;邻居叫他去打牌,不该动的,他跑得个快。
没有定力,威仪最多保持两分钟
所以三业不是不动,是不妄动,也就是不必要动的你别乱动。我们以前在福鼎,那个时候还很早,佛教协会把我留下来,希望我为福鼎佛教做贡献,留下来总要有个名堂,所以搞了一个“佛教文化教育部”,当时没几个人,就这么搞起来了。有一次来了三四个女众来看看,在佛堂刚坐下来,威仪很好,一动也不动,没到两分钟,忍不住了,眼睛开始东看西看,头么也东摇西摇,一看就知道没有定力。当然不修禅定,哪来的定力呢?
常修禅定,定力就自然培养起来了
以前福鼎有个很受人敬仰的人,人们称他为“佛门泰斗”,我们对出家人非常恭敬,非常喜欢亲近的,所以同学们经常去看他、去亲近他。他跟居士说,“傅老师的学生个个有定力。”他一看就知道。
进步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好比小孩子每天都在长高,自己却看不出来
你们的进步自己不知道,别人一看就看出来,就好像昨天跟你们讲的,有的同学奇谈怪论,说:“我来了这么久,怎么一点都没有收获,没有进步?”你看自己看得清楚吗?要别人看你才看得清楚。比如你家里来了一个阿姨,阿姨说,“三个月没见你,长高了。”孩子天天看自己,不知道自己长高了。所以有些同学说的话,如果由于那些话而引起退心,真叫是不好说——就照佛说的吧,愚痴众生,听了法还醒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