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沙门文墨】(8)

言有尽而意无穷

释诗反映着人们对释教经义的认识和体悟,表现着人们的释教生活及其体验和感受。它或以诗谈禅,或援佛入诗,意象丰富,境界高迈,寄托着一种追求空心澄虑和自我解脱的释理佛意,言有尽而意无穷,在命意构思上显示出自己的特色。

鲁迅曾说:“释迦牟尼真是大哲,他把我们平常对人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早给我们启示了,真是大哲!”

白云泉 

历史上的释诗,蕴含着大量的珍贵的诗歌创作经验。

释诗在创作上的高层次要求是,遵循内省的艺术思维规律,创造禅的意境,体现禅机、禅趣。请看白居易的《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吴中胜地天平山的优美景色,在诗人眼中呈现为“云自无心水自闲”,诗人无意描摹其山的巍峨高耸和水的清澄透澈,而着意于表达它的自由恬淡,从容自得,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表现不愿“心为形役”和“知足保和”的思想,提醒世人莫给纷扰多事的人世推波助澜。这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诗人时任苏州刺史,“可怜朝暮景,消在两衙中”,他对官宦生涯感到厌倦,所以在见到眼前的景物后,通过禅的内心自省,便写出了这景、情、理相交融的诗句,创造出了这诗人心灵与自然景物复合的意境。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极其耐人寻味。
                       (摘自《释诗卷》引言 潘人和)

一朵奇葩

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寺楹联则是佛教文化的一朵奇葩。

佛寺楹联所描写的,无论是青青翠竹,郁郁黄花;是朝云暮雨,碧海青天;是暮鼓晨钟,打坐参禅,都或多或少体现着佛性,闪烁着般若之光,凝结着佛门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深层次的思考。

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中国后,慢慢中国化,隋唐时期便形成了中国佛教的八个宗派。尤其是影响颇大的禅宗,不但与中国佛教其他宗派不同,也与印度佛教有别。禅宗认为,佛就在自己心中,自心便是佛,心外无佛。常人被妄念的浮云遮蔽,未能自悟,一旦灭除“妄念”,便能内外明彻,顿见清净本性,自成佛道。这就是《坛经》所说的:“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楹联作者分属不同的宗派,所撰楹联各有特色。如:

   念佛即念心,自性弥陀原无二;
     生彼同生此,娑婆净土本无殊。

这副楹联显然是禅宗兼修净土者的观点。

   峰影不随流水去,鹤声犹带夕阳飞。
     古庙无灯凭月照,出门不锁赖云封。

这种随缘自在,心境湛然,不为境移,不受物扰的联语,所流露的自然也是禅味。
                  (摘自《中国佛教楹联精选》序 陈杨烔作)

◇◇◇◇◇◇◇◇◇◇◇◇◇◇◇◇◇◇◇◇◇◇◇◇◇◇◇◇◇◇◇◇◇◇◇◇◇◇

     

    

     

                  (隆莲法师)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