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深入经藏】(21)            

除妄念经 ①

(除寻经)

今晚要和大家讨论《中部》里的一部经,叫做《除妄念经》或《除寻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陀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佛陀称呼比丘们说:“诸比丘。”比丘们回答说:“世尊。”佛陀说:

“诸比丘,当比丘致力于开展增上心时,有时候,他必须注意五种法。是哪五种法呢?”

在上述这段经文中,“我”指的是阿难尊者。佛陀入涅槃之后,五百位阿罗汉在王舍城举行第一次三藏圣典结集,那时就是由阿难尊者背诵出巴利经藏。

所谓“比丘致力于开展增上心”指的是什么呢?在这里,和修行十善业道相关的心只能称为善心。比这些善心更殊胜的心乃是作为观禅基础的八定之心,这种殊胜的心就是增上心。有人说:与观智相应的心是增上心。“比丘致力于开展”意味着:比丘勤勉地从事于培育增上心。

“五种法”指的是五种实修的方法,或合理的方法。“有时候”指的是在某些情况之下。关于这一点,禅修者不是应当时时专注于他所修行的法门,片刻也不应舍离吗?为什么在这里佛陀说:“有时候”呢?

在经典中,将修行禅定的方法归类成三十八种,比丘依照自己的兴趣而选择其中一种之后,开始静坐修行。只要他的心中还没有任何烦恼生起,他就还不需要思惟这五种法;一旦有烦恼生起时,比丘就必须借着这五种法来将烦恼赶走。因此佛陀说“有时候”,来指出这一点。

在经中,佛陀继续开示说:

“诸比丘,当比丘注意(作意)某种对象时,由于该对象的缘故,比丘心中生起与贪、瞋、痴相关的邪恶念头。这时,他应当注意与善法相关的其它对象。当他将注意力转移到与善法相关的其它对象时,他就能够摒除心中的一切贪、瞋、痴恶念,使恶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恶念,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一心。就好像善巧的木匠或木匠的徒弟,能够用细的木钉将粗的木钉打掉、移除、取出。同样地,当比丘注意(作意)与善法相关的其它对象时,他的心就能够向内稳定、平静、专注、一心。”

注疏解释上面这段经文如下:

“与贪相关”指的是与贪欲相应。我们必须了解与贪、瞋、痴相关的三种妄念的起源(田)及对象。

与贪相关的妄念的起源是:与贪欲相应的八种心。与瞋相关的妄念的起源是:与瞋恨相应的两种心。与痴相关的妄念的起源是:所有十二种不善心。

这三种妄念都以有情众生及无生命物作为对象,因为这些妄念之所以生起,乃是由于对有情众生与无生命物喜爱或厌恶的偏见所造成的。偏见乃是透过无知地以世间方式来看待事物,而用不如理作意(迷惑的注意)来执取对象。什么是“用不如理作意来执取对象”呢?如果认为有男人、女人、金、银等等真实存在,这就是不如理作意。为什么呢?因为就胜义谛(究竟真实法)而言,只有名与色,没有男人、女人、金、银等等,所以说,如果还注意到有男人、女人、金、银等等,就是无知地以世间方式来看待事物的不如理作意。

“他应当注意与善法相关的其它对象”这句指的是:他不应继续注意会引起恶念的对象,而应注意该对象以外,与善法相关联的对象。

在这里,针对“其它对象”这个用词的解释如下:

当心中生起对有情众生的贪念时,不净观就是“其它对象”。当心中生起对无生命物的贪念时,了解无常就是“其它对象”。(摘自《菩提资粮》帕奥禅师)

与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利益

一个人应如何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利益呢?他应先克制自己的贪、瞋、痴,然后鼓励他人效仿。(摘自《佛陀法语》达弥卡法师)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