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谈三宝功德(9-6) (总第58)

─────────────────────
◎ 傅味琴  2006年5月14日 讲于清凉山佛学苑

屡教不改,难免使人冒火,心里起情绪,小事情也会变大事情,想想对方的功德,火就消了

本次提要:

  屡教不改,难免使人冒火,心里起情绪,小事情也会变大事情,
  想想对方的功德,火就消了
  恨也解决不了问题,想想自己也有错,就不会厌离他
  你说他不好,他说你不好,这就叫烦恼碰烦恼
  不要受别人烦恼的影响,僧团不和合,起源还是没修好慈悲心
  六道轮回都从愚痴开始,没有智慧怎能破得了无明?

屡教不改,难免使人冒火,心里起情绪,小事情也会变大事情,
想想对方的功德,火就消了

可是有几个人这个时候能想得通啊?即使想通也有快有慢。比如跟你说:以后不要再犯这种错误了。你是听到了,可是习气关系,总是不负责任。本来是件小事情,再加上一点心理情绪,小事情就变成大事情。

对小事情本来也谈不上满意不满意,谁的气量也没有这么小,但是你屡教不改,就引起对你的不满情绪,小事情也会牵动内心烦恼,多少会引发一点瞋恨心。再发展下去,火就越烧越大,把过去对你的一切不满,全会翻出来。那个时候就要很快的想到:修行就要灭掉这股瞋恨心。要想想他的功德:他也很辛苦,他也很发心,就是习气不好,这么想功德,慢慢火气就消除了。

恨也解决不了问题,
想想自己也有错,就不会厌离他

再提醒你们:你起瞋恨心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反而越想越气,还不如想想他的功德。他不对的地方,你已经想得够多的了,再想下去了也没什么意思,想来想去也不过那么一点事翻来覆去的想,可以停止了。

停止了,人总要想,就想想功德呗。看到别人的缺点,你能不起瞋恨心,不起厌恶心,而是起慈悲心,以友好的态度去帮助他,这就对了。你动瞋恨心厌恶他、讨厌他、想离开他,能叫修行吗?更谈不上菩萨行了。不要老看别人错,也要看看自己的错。

你说他不好,他说你不好,这就叫烦恼碰烦恼

反过来说,你看别人坏,别人看你也不好,我当老师有体会,凡是向我来诉苦的都是说别人怎么样不好,轮到对方来向我诉苦了,也是说这个人怎么样不好,合起来你们两个人都不好。当然你们两个人都有对的地方,但是你们两个都有不对的地方,这叫烦恼碰烦恼。

不要受别人烦恼的影响,
僧团不和合,起源还是没修好慈悲心

你们把这种烦恼话说到我这儿来问题不大,每个学生都是我学生,即使是离开我的学生,我的心还在想着他,总希望他有一天觉悟了能再回来,何况是我身边的学生,没有一个是冤家。

你假如把这种烦恼话说给别人听,就要闯祸了。别人往往不是两面听的,也没有这种水平能保持心态的平衡,不受你烦恼话的影响。他听进去了,你的观点就变成了他的观点,本来没事,听了你的话以后,一看到这个同学,眼神就不对了:“我也认得你,你是不对的”。如果出现了这个结果,因果就在你身上。僧团不和合,细细的起源都是从这里开始,这些都是没有修好慈悲心的关系。所以如果你有男女贪爱,要修到不贪爱,那就是修不净观;如果你有瞋恚,要修到没有瞋恚,那就是修慈悲观。

六道轮回都从愚痴开始,
没有智慧怎能破得了无明?

愚痴,就是没有智慧的表现,一颠倒路线就错。六道轮回,都是从愚痴开始,轮回的开头就是无明,无就是没有,明就是明白,无明就是没有智慧,也就是愚痴。要破无明才能了脱生死,没有智慧你能破得了无明吗?

    上一页                  下一页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