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贪欲过患》
1 2 3 4          

 

 

 

 

 

 

             下一页     
【贪欲过患】(1)           
 
            人间妙五欲 地狱五条根
   
~五欲即财色名食睡之贪爱心,人间众生个个爱五欲,可是由于起惑造业,
  必致堕落恶道,故谓地狱五条根也。

  呵欲偈

                 (一)财

财能资养身 由财自他困
财利坚固缚 财利起忿诤
陷阱恶流饵 毒蛇鹿角井

(摘自能海上师全集《戒定慧基本三学》)

“未必”五首呵五欲也(1)
隆莲法师

此五首诗,主要是讲修行的入门方法。诗的题目叫“未必”,即是说我们要以一分为二的辨证方法去分析看待一切问题,不要那么呆板。一般世俗上的人看问题都是比较死。而佛教则不然,佛教讲开悟,开悟就必须有智慧,不能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所以,佛教对事物的看法就是一分为二的“未必”法,并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用智慧去辨别分析问题,看到事物的两个方面,故曰“未必”。

该诗的目的:即“呵五欲也”。学佛首先要呵五欲,否则就发不起出离之心。一般说的五欲即色、声、香、味、触。色:就是眼睛贪图好看的东西。声:即耳朵贪求好听的声音。香:不但贪求吃得香,还要在身上洒香水。八关斋戒及沙弥戒都有不香涂身这条戒,若不持此戒,会使世人讥嫌瞧不起。味:就是贪求好吃的。触:就是贪求自身的享受。作为一个人,物质享受是无限制的,随着社会的改革发展,人们的生活在不断地提高,但要知足常乐。若过分的去追求物质享受,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此五欲又名五尘,就是说若过分的追求这五样东西,会染污了你的心灵,毁了你的前程,故叫五尘。这是一般所说的五欲。

现在听讲的“呵五欲”就是呵除财、色、名、食、睡五种害人的东西。

(一)

未必钱多乐必多,财多累己自招魔。

阮囊何事堪羞涩,富有恒沙是佛陀。

这首诗是呵五欲中的财欲。财即物质,一般人认为,有了钱什么都可以买到。无钱,什么事也办不成。唐代大诗人杜甫曾说:“蜀酒消愁得,无钱何处赊。”意思是说:四川的酒很好,吃了可以消愁解闷,然今日无钱怎么去买酒呢?诗人想吃酒需要钱,我们想享受也需要钱。无钱寸步难行,然过分的追求钱财,就会倒在拜金主义里面去。现在出家人也存在这种情况:有些僧尼,到一个寺院,首先看的是寺院的经济情况,普佛钱多不多,有没有打斋的,并不考虑寺院的道风好不好,完全把出家的初衷给忘掉。也许这就是释迦佛制“不持金银财物”这条戒的主要原因吧!所以世尊的发襯,只是一块布,并不是钱。佛法传到中国后,随着社会的改变有了很大的改变,散襯也变成了散钱。这实际是佛教的一个退化。现在南方国家的佛教出家人,还严守这条戒。但要持这条戒,还需要全社会给提供许多方便。在泰国,和尚坐公共汽车不要钱,日用品有人供应。这样,和尚才能持得起这条戒。而在中国则不同,“和尚不贪钱,袈裟哪里来。”出家人的必需品,还是需要钱,但不要过分去追求。

释迦佛称钱为大毒蛇。有一天,释迦佛路过一树林时,看到路边草丛里有一大堆银子,释迦佛说:“大毒蛇”。阿难一看说:“毒蛇”,便走开了。有一位农民在一旁听到他们说大毒蛇,就过来想看个明白。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大堆白花花的银子,高兴极了,但心里想:“这么一大堆银子,世尊却说是大毒蛇,真是太傻了。”于是就赶紧跑去把老婆叫来把银子偷偷运回了家。农夫有了钱,放在家里怕人家发现,拿去用又不敢,所以就每天拿一点去买东西,买的次数多了,街坊邻居心里就起了疑惑,加上国库被盗(国库的银子是有记号的),于是破案的人就到他家去搜查,发现他家的银子正是国库被盗的银子。于是就把农夫逮捕归案。当要砍头时,他想起释迦佛与阿难的话,才真正明白钱是害人的东西。故而叹息道:大毒蛇呀!真是大毒蛇!国王问他说什么?农夫就把释迦佛及他弟子见到银子后所说的话讲了一遍。国王找到释迦佛证实了这件事。后经查,才知此银子是盗贼偷了国库后,发现银子有记号,而没敢拿走,丢在了这个地方。农夫这才被免了杀头之罪。所以释迦佛要求他的弟子严守“不持金银财物”这条戒。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