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苦了,好好观察,就能出生智慧,
现世就能消除痛苦,人间变净土
阿弥陀佛是妙观察智,咱们也应该学一学妙观察,好好的看看,仔细的看看,遇到苦了,看看,想想这是什么样的苦,这个苦怎么会产生的?要都去找找原因啊。你这样经常观察,观察得久了,你的经验也会累积起来,也会出智慧。因为你有经验,一看就能发现这里有漏洞,哪怕是很小的一点一滴,也看得出来:这是烦恼。烦恼是因啊,一发展肯定要有问题了,将来就免不了要苦了,如是因如是果如是缘,全摸得清清楚楚。“妙”就是极好极好,你有这个观察智慧,你有这样的水平,你就能把苦的漏洞全部堵塞。人人都能这样,这个人间就是净土,就是极乐世界,你即使没有完全断掉苦的因,也大变样。
我想,当年赵朴老提倡人间佛教,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吧。如果你再进一步,把来世的苦的因也断掉了,那就是彼岸了,你一得到阿罗汉果,你就不会流转生死。
对人起瞋恨心,自己的心也是烦恼心
如果你起了瞋恨心,对人有意见,你看这个人,“这个人很坏啊,这个人很自私啊,这个人不讲道理啊。”那么你这个心也不清净,也是烦恼心,那么彼此都变成烦恼。
发展烦恼,形成偏执,
会导致整个环境、气氛都改变
你对一个人这样,会发展成对两个三个四个也这样,这样的话,整个的环境也变了,整个气氛也变了,说得扩大一点,整个世界也变了。
很好的环境氛围,在起烦恼的人看来也是很压抑
怎么叫整个气氛也变了?本来这儿是蛮好的气氛,由于你这么样一来,你觉得这个气氛很压抑啊,如果你没有这种心态呢,你会觉得这儿气氛很好啊,你一有了这个心态,“这儿的气氛使我很压抑啊。”马上变了,即使环境还是原来的环境没有变,因为你心变了,气氛也变了。
娑婆世界本是琉璃世界,
众生因为内心有烦恼,看起来就成了娑婆世界
同样的道理,本来娑婆世界,释迦佛成佛了就是一个琉璃世界,是一个佛土,因为众生的心没有变,那么仍然是娑婆世界。所以本来是一个佛土,因为你心里起了肮脏,所以气氛也变了。
内心起了烦恼,平静的环境也觉得烦躁,
好吃的饭菜也不香了
非但气氛变了,而且环境也变了,总觉得这里的环境使我心里烦躁。慢慢慢慢什么都变了,连吃饭也变了,心里一不高兴,胃口不开,吃起饭来也不香了。前两天高兴的时候,“文教部的菜好吃啊,饭很香啊,吃了五碗。”心里边一起变化了,“哎,这种菜呀,我现在饭也吃不下了。”什么都变了。
心不清净,看极乐世界也是娑婆世界
娑婆世界的众生修行没有修好,烦恼没有断好,到了极乐世界,还好是进入莲花,如果不进入莲花,可能极乐世界也变了。心变,世界也变,极乐世界也变成娑婆世界了,因为这些人都是娑婆世界众生,极乐世界娑婆化。
今天极乐世界仍然保持极乐世界,这是阿弥陀佛的巧妙:你们都进入莲花,不能出来,别把我这个极乐世界搞得气氛变了,这个地方也不是净土了。那么到什么时候出来?你心清净了再出来。究竟要多少时候?看你的程度了,下品下生要一百六十亿年才能出来。
能懂法,现在就能修莲花,心修清净了就是莲花
所以懂得法的人就便宜了,非但不吃亏而且还更殊胜啊。因为懂得法的人,他现在就在修莲花,何必到了莲花里再去修、再等莲花开。心修得清净了,这个就是莲花。莲花表清净,心清净,发菩提心,莲花自会大,这个品位就上升了,慢慢就变了下品中生、下品上生,何必一定要往下品下生里去钻呢?
念佛不过是求往生的方法,
修净土要在娑婆世界修,心净则土净
所以修净土要在娑婆世界修,念佛是修往生,不是修净土,净土在心里,心净土净。念佛仅仅是你能够靠一念止万念,使妄想一个也不起来,达到一心不乱——至于达得到达不到,我就不敢说,看你自己啰。最好呢,将来能够发明一个仪器,套在脑子上,你念了十分钟佛,你打一个妄念,这个仪器给你计一个数,你看看十分钟你起了多少妄念。即使你专修念佛,即使你能念到一心不乱,这只是在你念佛的时候一心不乱,这也不容易啊。
能在生活中处处保持正念,去除贪瞋痴,
念佛更容易达到一心不乱
如果你在生活中全面都能够有智慧有觉悟,处处在看住自己的心起什么念头,处处在注意自己的行为有没有贪瞋痴,有没有造恶业,这样子全面的、广大的去修,对于你念佛的时候一心不乱是一个很大的促进,你很容易念到一心不乱。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你在生活里边,一会儿起贪心了,一会儿起瞋恨心了,尤其是跟你切身有关的事情,一会儿总觉得这样不舒服那样不舒服,那么你念佛的时候这种妄念也会起来,这是我们常有的事情。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