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佛法一步,就是世俗人的颠倒
提要:
■ 说话要随顺法义,不说世俗贪爱话
■ 离开佛法一步,就是世俗人的颠倒
■ 所作恰好,即是慧相
■ 观察、思维,才能细心、巧妙
■ 听了法,不思不修,怎能出智慧
说话要随顺法义,不说世俗贪爱话
但是最要紧说话不要颠倒,要随顺法义说。不能宣扬世俗情调,例如不能说,“这个女孩子虽然不漂亮,但是漂亮的也有啊。”当然说明问题可以,但不能宣扬,要多讲观身不净。一个出家人更不能说:“哪有你们女孩子的衣服漂亮啊?”,“现在啥个时候了,还讲戒吗?”,“戒可以改变改变了。”也不能说:“末法时期啰,正法行不通了,应该用末法来度众生。”也不能说:“我到社会上去赚一大笔钱有什么不好呢?我可以修供养呀。”赚钱就是求利,为名为利全堕落。
离开佛法一步,就是世俗人的颠倒
从前我曾对学生训话说:“你知道不知道什么叫修行?修行就是今天有饭就吃,明天没饭就饿死!考虑什么!”有的学生总是动脑筋去赚一笔钱来供养,只要你修行,用不着你供养,你来了,我供养你。听过我训话的人,都会信心坚固。说句笑话,你真的没饭吃要饿死的时候,你也成就了,因为你什么世俗心都没有了,什么念头都没有了,心中只有法上的觉悟。这是讲的意。
所以最要紧的,身口意无倒,不能离开佛法一步,离开佛法一步,就是世俗人的颠倒,能做到这样,你才能显出般若智慧来。
所作恰好,即是慧相
“所作恰好,即是慧相。”平时生活里,你所做的事情恰到好处,这就是智慧的相貌,就是“慧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有的人不教也会,因为他看看就会了,想想就能做得很好。你不教,他也做得挺好。从前有一个聪明的媳妇,婆家很富有,客厅有红木茶几。茶几,她在娘家时从未见过。她叫不出名字来,怎么办?她到厨房里抓一把烧火的砻糠,放在茶几上,老爷出来看到了,就说,“谁把砻糠放在茶几上?”哦,她懂了,这叫“茶几”。
观察、思维,才能细心、巧妙
随时随刻细心观察,细心思考,巧妙地处理一切问题,这种人都是有智慧的。有的人呢,教了东忘了西,想出来的事情,没头没脑的。比如,这杯药冷了,该怎么办?(下答:去热)去热一热。但是有的人不这么想,“再冲点开水(众笑)”,再冲点开水嘛,药的浓度小了,作用就小了,说句笑话,喝下去小便也多了。
听了法,不思不修,怎能出智慧
折纸,有的人不教,也折得一点不斜,有的人教了多少次,折起来还是歪了一点。有一年在苏州,学生们都热心地帮忙折油印材料,等我去看的时候,不好,全部报废,因为油墨都给擦糊涂了,他们把纸对折齐整后,再用手指一抹,去压平它,纸上的油墨擦在手上,手上的油墨擦在纸上,字都看不清楚了。还要我去教他们,我用一张白纸覆在面上,再用手指抹压就很干净。可见有些人听法听得久了,做起事情来还是没头没脑的,就是因为听了法不思不修,那怎么出智慧?所以说所作恰好,即是慧相。
修般若必须根据佛法法义去悟。念诵是唸经文里的话,经文虽是名句文身,每句话都有法义,你听了法以后,在念诵中,一边唸,一边去思维法义,这也叫随文入观,思维法义也叫观。我们现在的修定是观种种境相,但是观法义也叫观,例如我们观四谛法,也是观。观苦谛,不一定真的观一个苦的境相,是叫你去思维生老病死的苦,并非一定要观起一个弯腰白发的老人来,也并非一定要观起一个气喘叫疼的病人来。
所谓思维就包含着观,同样的道理,唸诵的时候,你去思维法义,就等于去观这个法义。至于具体境界的观法,现在因为事情很忙,学修很忙,你能做多少就是多少,你们修《文殊法》修八供,作阿刚手印时,要懂法义,阿刚是冼澡水。要观手里捧着一盆冼澡水供养如来,布白是供花,作布白手印时,就要观想成一朵花,还可以由一朵花观成无数朵花,修到文殊观的时候,“从空之中阿字转成月轮”,空中要出生阿字,阿字要放光转成月轮,月轮要观成平面的,一步步观,乃至观到宝剑里的“的”字放无量光去召请十方如来,每个光头上都有个光丝,光丝的头有位光钩,这么细的观,哪有不成就的,你们现在不必修,以后会教,什么时候教?等想走的人都走光了,可能教。(众笑)俗话说宝剑赠英雄,留下来都是英雄,这是说风趣话,鼓励大家要有雄心壮志,要有坚固的道心,一定要在今生成就的决定心,有法就有成就,没有法哪来成就,有了法成就不成就看你自己了。现在下课。(2001.6.5
第十五讲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