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无常

无常(2)

[泰]  阿姜查著  赖隆彦译

以离欲与离染的态度对待五蕴

一切事物皆如实呈现真谛,但我们有成见与偏爱,总希望它们如自己所愿。我们正在练习变得如佛一般,成为“觉世间者”,世间不过是这些境如实相续而住而已。

心的对象生起时,无论是内在或外在,都是欲境或心理活动。这个觉知境者——嗯,无论你想如何称呼它都好;你可称它为“心”。境是一回事,而觉知它者是另一回事。一如眼睛与它所看见的形色,眼睛并非形色,形色也非眼睛。又如耳朵听到声音,耳朵不是声音,声音也非耳朵。当两者接触时,事情就此发生。

我们应以离欲与离染的态度,对待眼前这堆积聚物——五蕴(色、受、想、行、识),因它们并不遵从我们的意愿,我认为如此或许便已足够。若它们侥幸存在,我们不应太高兴而忘了自己;若它们瓦解,我们也不应太难过,能看清这点应该就已足够。

无论我们修观或修止,像这样便是如实修行。但今日,在我看来,佛教徒根据传统解释谈论这些事时,它却变得模糊不清。实相并非模糊不清,它始终如实存在。因此,我觉得最好找出源头,观察事物在心中生起的方式。这并不那么复杂。

众生其实并无主人,支配我们生命的是自己

经上说:“此世间众生,受制于老与无常,无法持久。”“众生”就是指我们,我们被称为“人”,也有和我们不同的生命,例如家畜与家禽等畜生。但对一切众生而言,衰老——身体各部的衰败,是他们存在的事实。这些事物一直在变化,它们并无存续的自由,一定得依循有为法的方式来进行。众生世间便是如此,我们发现自己一直都不满足,爱恨情仇从不曾带来满足。我们从不觉得自己拥有的够多,反而一直觉得有种受阻的感觉。

简而言之,就如俗话所说,我们是不懂得满足、不满意存在现状的人。因此,我们的心就如一头不满意自己尾巴的牛般,无尽地摇摆,一直随着所遭遇的各种现象而变好或变坏。由于心的不稳定,使我们无论经历什么,都一直处于这不满足的状态,变成欲望的奴隶。

身为奴隶是一种很痛苦的状态,奴隶必须永远服从主人,即使牺牲生命也是如此。但由于渴爱,我们一直热切与心甘情愿地遵从它的命令。我们因为珍爱自我的习惯,所以才会受到奴役。

这个世间的众生其实并无主人。支配我们生命的是自己,因为只有我们有权决定行善或行恶,无人能代替我们这么做。

这世间的众生本身什么也没有,没有任何东西属于任何人。以正见看清这点,我们就能放松执著,让事物顺其自然。来到世间并了解它的限制,我们做该做的事;以修行波罗蜜为己任,自利利他。

三、法尔如是

“法”在哪里?整个“法”当下便与我们同在。无论你经历什么,都是法尔如是。当你变老时,别以为那有什么错;当你背痛时,别以为那是某种错误;若你痛苦,别以为那错了;若你快乐,也别以为那错了。

别执著任何情况,只要如实看清它们

这一切都是“法”。痛苦就只是痛苦,快乐就只是快乐;热就只是热,冷就只是冷。并非“我快乐,我痛苦;我很好,我不好;我得到,我失去”。有什么东西是能被人失去的呢?什么也没有。

获得是“法”,失去也是“法”;快乐舒适是“法”,局促不安也是“法”。意即别执著这一切情况,只要如实看清它们就好。若快乐,你了解:“啊!快乐是无常的。”若痛苦,你了解:“啊!痛苦是无常的。”“啊!这真好!”——这是无常的;“那不好,真糟糕!”——这也是无常的。它们有其限制,因此别抓得太紧。

佛陀教导无常,这是事物的实相——它们不遵从任何人的意愿。那是圣谛,无常统治世间,唯有这是恒常的。我们在此受到迷惑,因此这是你应切入观察的重点。无论发生什么事,都要如实地认识它。法尔如是,它不停移动与变化,我们的身体就如这般存在,一切身与心的现象都是如是存在。我们无法阻止,它们不可能停止。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