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无常

无常(3)

[泰]  阿姜查著  赖隆彦译

注意当下,随时都在遇见“法”

不停止,显示出它们无常的本质。若我们不和这事实抗争,则无论身在何处,都会很快乐。无论我们坐在哪里,或睡在哪里,都很快乐。即使当我们老了,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当站起来感到背痛时,你心想:“哦!法尔如是。”它本来就是如此,因此无须和它抗争。当疼痛停止时,你可能会想:“啊!好多了。”但它并没有比较好,你还活着,因此一定会再痛。

它本来就是如此,因此你必须持续把心转向这个思维,别让它从修行中退却。持续安住于当下,别太相信世事;要转而相信“法”,生命就是如此。别相信快乐或痛苦,别跟着世间事物团团转。

有了这样的认识,今后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别太在意——没有什么事是永恒的或确定的,这世间就是如此。从此之后我们有一条道路,一条可处世与自保之道。秉持自己的正念与正知,具备包容一切的智慧,此即和谐之道。并无任何事能欺骗我们,因为我们已进入这条道路。经常注意当下,我们随时都在遇见“法”。

四、看穿事物——阿姜查的修行

阿姜查在修行上有一种勇往直前的特质。他不会从任何困扰自己的事物中退缩。怕鬼(在泰国非常普遍)的他前往墓地待了一夜,他在那里吓得隔天早晨尿血,但是隔夜仍再度待在那里。

他对于自己的弱点毫不隐瞒。当他还是年轻比丘时,性欲对他是个大问题,“当我独自在森林中修行时,有时会看见猴群在树上而生起欲念。我会坐在那里观看与想像,我会有欲望:‘和牠们混在一起,变成猴子也不赖!’这便是性欲的本事——连猴子都能让我兴奋。”

被欲望折磨时,阿姜查会将袈裟卷起系在腰上练习行禅。他无论走到哪里,都看见女性生殖器,但他并不屈服;反之思维那是过去世与异性交合所留下的残影,而在此世便要将之做个了结。他会看穿事物,所持的态度是再也无其他地方与时间能做这件事。而且他常说正因为自己烦恼炽盛,才能生起智慧。

五、佛与菩萨

你可以说我们是努力成为“觉有情”——菩萨——的有情。世尊过去也是如此做。

心被贪瞋痴遮蔽时,即是有情;但当心中有慈、悲、喜、舍等“梵住”① 时,则我们便可称为“大士”或“菩萨”1。即使没有这些特质的众生,也可开发它们而终于达到觉悟。成佛者,在过去也只是一个凡人,但他努力修行,使自己成为一位大士——充满梵住者,因而称为“菩萨”。然后透过他的持续思维,以觉悟圣谛,觉悟无常、苦与无我的实相,他达到圆满智慧并成为正觉。因此别以为只有一个佛陀,那个佛陀事实上是真实法——真谛,任何觉悟它者皆是佛陀2。也许有数百个或数千个佛陀,但他们都将遵循具足正见的相同道迹。

是的,有一个佛陀,这意指正见,凡是有此觉悟者皆与佛陀无异。因此,佛陀与有情众生并非截然不同,这是必须自行在内心证悟的事。证悟本心的实相,我们将了解它难以言传或给予别人,也无任何方式可展示它,它无从比拟,超越言语概念。教导别人,我们得依从外在事物去传递观念,但证悟实相,则必须靠每个人自己去完成。

译注:

①“梵住”一词可解释为心的超越、崇高的状态,或似梵、似天的住所,即指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四种心与瞋心并不相容,类似没有瞋恨的梵天,精进地培养这四种心的人,就达到等同梵天的境界,死后也能投生到相应的梵天界。

另注:

1、大乘佛教所说菩萨是生起以慈悲心为根本的菩提心者。

2、成佛不仅需智慧圆满,还必须具足是福德圆满,其智慧圆满也不仅是断尽了烦恼障,更须断除所知障。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