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无常

无常(5)

[泰]  阿姜查著  赖隆彦译

无论心受到多少诱惑或被何事所吸引,你都必须持续提醒它:“它是不确定的,它是不永恒的!”你可能得到一些东西,例如玻璃杯,并开始想它有多漂亮:“多好的杯子,我将妥善保管它,以免它被打破。”此时你必须告诉自己:“它是不确定的。”你可能拿它喝水,并在放下时,一不小心便将它打破。

若今天没破,它将在明天破掉;若明天没破,将在后天破掉。一定会被打破的东西是不值得你信赖的。

无常是真实法,事物是不稳固与不真实的,关于它们没有什么是真实的,只有这事实是真实的。你对此有异议吗?它是最确定的事:出生之后,一定会衰老、生病与死亡。这是恒常与确定的实相,这个恒常的真谛奠基于无常的真谛之上。以“不永恒”及“不确定”的标准彻底检视事物,人们便能扭转某事恒常与确定的惯性,然后便可不用再担惊受怕。

心如实认知事物,知道它们是不确定的

佛陀的弟子们已觉知无常的真谛,他们由觉悟无常,体会到厌离。厌离并非憎恶,若有憎恶,就不是真的厌离,也无法成为解脱道。厌离并非世俗方式的厌世,例如当与家人不睦时,我们或许以为自己真的变成如教法所说的出离,其实不然,那只是我们的烦恼增加,并压抑了心。“我真的受够了——我要抛弃这一切!”这是出自烦恼的厌离,实际上是你的烦恼变得比有厌离想法之前更严重。

这就如同拥有“慈心”的观念,我们自以为对人们与一切众生具有慈心。因此告诉自己:“我不应对他们有瞋恨,我应感到慈悲。真的,有情众生是可爱的。”你开始对他们有感情,最后演变成贪爱与执著。小心这点!它不只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爱”,这不是如法的慈心,而是掺杂我见的慈心。这类似一般的“厌世”:“啊,我真的彻底厌倦它了,我要跳脱出来!”那是不折不扣的大烦恼,而非出离或离欲,只是空有其名而已,并非成佛之道。若它是正确的,就应有舍——没有憎恶与攻击,不会对任何人造成伤害。他不会抱怨或挑剔——只将一切视为空的。

那个空意指心是空的,是对事物不执著的空,并非一切皆无,没有人或外境。有空的心,有人与物,然而心如实认知它,知道某事是不确定的。事物被如实照见——依循它们的自然轨则进行生与灭的律动。

例如,你可能有只花瓶,觉得它是很棒的东西,但从它的角度而言,它是无差别地存在。它不言不语,只有你一厢情愿地对它有感觉,并爱得死去活来。若你不喜欢或讨厌它,它并不会受到影响,那是你的事,对它毫无差别,而是你有好恶的感觉并执著它们。我们判定各种事物是好或坏,“好”扰乱我们的心,“坏”也是如此,两者都是烦恼。

我们无须逃往别处,只需要检视与观察这点。这是心的实相,当我们讨厌某样事物时,那对象不会受到影响,它还是如实存在。当喜欢某样事物时,它不受我们的喜欢影响,它依然如实存在。我们只是使自己疯狂,如此而已。

你认为一些东西很好,你看其他东西很伟大,但这些观念都只是你的自我投射而已。若你觉知自己,将了解这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

一个简单的实例是食物,我们觉得这种或那种食物很好。当看到桌上的佳肴时,我们觉得它们很吸引人;一旦它们通通到了胃里,那就另当别论了。但我们看着不同的盘子,并说:“这盘给我,那盘是你的,那盘是她的。”当我们将它们吃下肚,并从另一端排出的时候,大概没有人会争夺它,并说:“这是我的,那是你的。”难道不是这样吗?你还会占有它并贪爱它吗?

这是简短与简单的说明。若看清楚并下定决心,一切事物对你都将具有相同的价值。当我们生起贪欲,并以“你的”与“我的”等方式去思考时,一定会陷入冲突。但当以平等心去看事情时,就不会认为它们属于任何人——它们只是如实存在的因缘法。无论所吃的食物多么精致,一旦排泄出来后,没有人会将它捡起并认为它有什么了不起,没有人会抢夺它。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