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律海十门】

首页 > 佛学讲记 > 五戒

五戒近事分别门第五(14-5) (总第132)

───────────────────────

五戒偈种种解释及授受仪式布萨略法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2006.7.23)

 

慈悲要达到好的目的,必须与智慧相结合

提要:

  • 高僧的“高”是修行水平高,不是名气高;大德的“大”不是供养大,而是戒定慧、断智悲的功德大

  • 不重视智慧,只讲慈悲,就形成了滥慈悲

  • 慈悲要达到好的目的,必须与智慧相结合

  • 慈悲要有原则,首先不能违背爱国爱教

  • 佛门的慈悲要依戒依法,不能产生坏的后果

  • 打妄语,非但违背佛的教导,还会伤害人,这也是不慈悲

  • 讲法细致,是为了把法讲清楚

高僧的“高”是修行水平高,不是名气高;
大德的“大”不是供养大,而是戒定慧、断智悲的功德大

高僧的“高”,高在哪里呀?高在他修行的成就、境界很高。如果这个人连修行都没有修好,只不过名气响一点,就说他高僧,那是名声高,而不是修行高。“大德”,他大在哪里?他的功德很大,这个功德不完全是他做了很多事情,或者说贡献了很多钱财,这个德是指修行的功德。比如戒定慧的功德、闻思修的功德。闻,他是不是听法听得很多;思,他是不是有自己悟到的地方;修,他修行是不是在用功。还要有断智悲的功德,断是断烦恼;智,智慧很大。当然这个智慧不是听他口里会说,要他确实对佛说的法能够真正理解、悟到,他心里产生接受佛法以后的智慧。悲,他悲心是不是很深?

不重视智慧,只讲慈悲,就形成了滥慈悲

当然喽,对于悲心还要有区别,佛门里的人长期以来不重视求智慧,只讲“慈悲呀,慈悲呀”,很少听到“师父啊 ,你跟我讲点佛法,让我得到智慧吧。”听到的就是“师父啊,慈悲慈悲啊。”所以我从年轻开始就有这么一个体会,佛门的慈悲,后来就形成了滥慈悲,对慈悲都不能正确的理解了。

慈悲要达到好的目的,必须与智慧相结合

我们的慈悲要达到好的目的,拿今天来说,必须要有智慧。如果你这个慈悲,将来的后果不好,你也去慈悲,这就是没有智慧的滥慈悲,好心办坏事。长期以来,佛门里边的滥慈悲多得不得了,因为怎么样才能做得好,他们不懂,只知道“慈悲啊,慈悲啊”。

慈悲要有原则,首先不能违背爱国爱教

所以慈悲要有原则的。比如说我们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我们作为一个佛弟子,首先不能违背爱国爱教。听说最近发生过不知道一次还是二次了,犯罪分子躲到庙里来,庙里马上给他剃头出家。庙都是慈悲的,或许庙里不知道,或许有一天知道了,那么想想:这个人既然投到咱们寺庙里来,咱们总要对他慈悲呀,反正他要出家修行了,也是好事。结果被公安局查出来,这就犯错误了。

这个人是强盗,假装来出家,你对他慈悲,那么他住在里边偷偷地干坏事。所以这要提高警惕啊。从前各个寺庙有一个办法,凡是来的人,首先要交身份证,等你走的时候再还给你,防止你干坏事跑掉了,留一张身份证可以查呀。但现在不行啊,国家有规定,不准扣压身份证。你说这不算扣压,他说你是扣压,这就麻烦了。所以全靠我们来提高警惕呀。

佛门的慈悲要依戒依法,不能产生坏的后果

佛门的慈悲不是滥慈悲,要依戒依法来做,要有智慧,要有觉悟,不能够让它产生坏的后果,既害了自己,又害了别人。

打妄语,非但违背佛的教导,还会伤害人,
这也是不慈悲

我们再说清楚一点,如果你打虚妄语,如果你歪理十八条,如果你不说真实的事情,非但你本身失去智慧,违背佛陀教导,你也跟慈悲有抵触啊,因为你这么一说,要害人啊。

讲法细致,是为了把法讲清楚

因为我说法细致,难免有人会说:“哎呀,傅老师话可真多呢,别的法师讲得没有这么慢嘛,太慢了,太慢了。”那么我只好说“我讲法啰嗦”。其实这些不是啰嗦,是必须要讲清楚的。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五戒近事分别门第五


皈依佛法僧 尽形持五戒

不杀不盗取 不淫不妄说

不饮用诸酒 终身无违犯

并供养三宝 和尚阿阇梨

一切如法教 奉行无违逆

于上中下座 三业常恭敬

复方便勤求 坐禅及诵经

乃至诸学问 劝助作福等

广开涅槃路 闭三恶道门

菩提戒之基 增长正业行

从初地至十 菩提道果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