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阇梨有出家、受戒、教授、受经、依止五种
有五种阿阇梨,就是出家、受戒、教授、受经、依止,这是我从佛学辞典上抄下来的。“受经”,我们一般听到的就是“得法”,你这个法是哪儿得到的?拿我们这个法流来说,称为传法。这个法是谁传给你的,你从哪个师那儿得到法的,这个师就称“得法师”,或者称“得法阿阇梨”。
依靠他学法、修行、成就,这样的师称“依止师”
后面还有一个“依止”,依止是指你依靠他,不论是学法修行、将来的成就,你都依靠他,这样的师才能称依止师。从文字上来看,“依”就是依靠,“止”就是你别再走了。
到处走走学学,叫参学,不叫依止
如果你这儿学学,还没有学好,就走了;又到那边去学学,还没有学好就走了;又到那边去学学……如果你学的地方都是正派的,你去学的这些善知识,个个是合格的善知识,你这就叫参学,而不叫依止。
参学要有所学、有所收获,住了两天就走,这是参观
现在“参学”这个名词非常流行,有没有来这儿挂单的我不知道,咱们在湖北时,经常有个别出家人来挂单,他不是来学法的,他自己称“我是来参学”。至于参学以后他学到点什么,就不好说了。真正严格来讲,现在一般的“参学”,不能算参学,你参学至少要能够学到些东西啊,可是他住了两天就走了,听法也没有耐心,或者观点不同就离开了,这不叫参学,这叫参观。现在全挂着佛教的名称,却没有佛法的实质。
既不念经也不听法,只是来住住玩玩,这叫游观
还有一种情况,他来了,也不参加念经,理由就是“我是来参学的”,也不遵守纪律,也不过集体生活,他也不想东看看西看看,也不想东问问西问问,他就是住了两天,两天中间跟这个嘻嘻哈哈笑笑,跟那个嘻嘻哈哈笑笑,这不叫参观,这叫游观,他是来玩玩的。所以难免电视里济公唱了一支歌:“走啊走啊,乐啊乐啊。”他的走啊走啊,是为了乐啊乐啊,反正所有的旅费、吃饭,全是居士供养的。
拿了居士供养道粮、弘法的钱去走啊走、
乐啊乐,这个罪过很大
所以居士以后假如要供养给这些出家人,你就干脆跟他说说明白。你不说明白,他要背罪过的。因为一般供养,大家都知道,是供养给出家人作修行的道粮的,是为了他修行不要饿肚子啊,所以称为修行道粮。或者么供养到一个弘法的事业上去,是供养他弘法的。你要供养“走啊走啊,乐啊乐啊”的出家人,你就干脆说说明白,“喏,我这是供养你去走啊走啊、乐啊乐啊的。”说明白了,他的罪过比较小。
你发心是供养道粮的,结果他拿了你的钱走啊走啊乐啊乐啊,这个罪过大了。居士吃三宝的饭,不是好吃的。反过来说,出家人花居士的钱也不是好花的。不要以为:“我受了供养,这个钱就是我的了,你管得着吗?”说到底这个钱还是居士供养修行人的啊。
“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一切都有因果的
有的人听了我的讲课生气,这是他的事情,至少我没有说错吧?他是听到没有说错的话生气,这不能怪我啊。古时候的祖师就说过一句话嘛: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你平白消耗了居士们对你的道粮的供养,你因果背得起吗?须弥山压上来,你顶得住吗?须弥山虽然是个比喻,也够严重的啦,可不是杭州压白蛇娘娘的雷锋塔。
不管好僧团大众、不管好徒弟,弄得僧团大众看不惯、不欢喜,就成了恼众
如果一个阿阇梨不管好僧团里的大众,不管好自己的徒弟,弄得大众心里看不惯,心里不痛快,那不是“悦众”,是“恼众”。我说恼众,不是你们床头上闹钟的“闹”,(众笑)床头上的闹钟使你醒过来,这个恼众,是恼乱大家的“恼”,越来越糊涂。
跟和尚阿阇梨学,就是学习依戒依法,离开了法,就没有标准,好比苍蝇没有头,到处乱撞
那么我们跟着和尚阿阇梨学,学什么?就是学依戒依法,一切都要如法。所以我们今天居士在学习、行持上,也要一切如法教。一离开法,你就没有一个标准,好比一只苍蝇没有头,还不是乱撞?
讲法离开佛的教导,就是魔说
我们念经常会看到,每一部经典,最后常有一句:一切听法的大众“欢喜奉行”,或者说“依教奉行”,都要根据释迦佛讲的法来奉行。否则的话,你只要往外边跨出去一步,你就是岐途,因为你离开了正道。所以一个当师的,不管是和尚、阿阇梨,乃至于你是法师,要记住一句话:离经一字就是魔说。你离开了佛法,讲的是跟佛法相反的教导,你就是魔说。
好,今天给你们讲到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