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解(24-1)(总第166)

───────────────────────────────

傅味琴 讲于福鼎清净寺 2013.1.3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三宝)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三次念)

(皈依愿)

自皈依佛 当愿众生 体解大道 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 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 一切无碍(三次念)

(皈依戒)

皈依佛竟 宁舍生命 永不皈依天魔外道

皈依法竟 宁舍生命 永不皈依外道典籍

皈依僧竟 宁舍生命 永不皈依外道邪众

 

深、广般若一体不二,没有广般若不可能理解深般若,没有深般若,前五度修不到波罗蜜

提要:

  • 发菩提心广度众生,目的是快快成佛

  • 深、广般若一体不二,没有广般若不可能理解深般若,没有深般若,前五度修不到波罗蜜

  • 《心经》深、广般若都具足,先明白什么是五蕴,才能照见五蕴皆空

  • 光修布施,不放下执着,福气再大,也出不了三界

要修证般若智慧,必须先得由禅定中开发根本智,故禅定极为重要,既能使菩提心不退堕,又能使前五度获得定力而不动摇。

要获得甚深禅定,必须要有前三度精进修行的稳固基础的实力。

忍辱,不修忍无忍力,心定不下去,始终在世间八风中飘动。

持戒,不持戒难以止恶修善,无法修起菩萨的大悲心。

布施,不修布施难以摄持众生,亦难令众生欢喜,佛言供养众生即供养如来。

而此三者,皆以大悲为本,后三者是大悲心的增上。

菩萨以利乐有情来庄严国土。

发菩提心广度众生,目的是快快成佛

“悲空不二”,我们已经详细的讲了:要以大悲心为本,我们修六度也是以大悲心为本。没有大悲心,你菩提心发不出来,没有菩提心,你不可能成佛。我们过去都知道修六度是菩萨行,菩萨行要广度众生,就是疏忽了一点,要快快成佛,成佛才是我们的目的。所以修六波罗蜜要圆满。

深、广般若一体不二,没有广般若不可能理解深般若,没有深般若,前五度修不到波罗蜜

第六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现在有些人把“般若”翻译成“智慧”,这个翻译很勉强,因为般若智慧不等于世间上的智慧,所以有些法师还是喜欢用原来“般若”两个字。般若讲些什么呢?般若就是讲深般若和广般若。

广般若,拿六度来说,从布施度到禅定度都是广般若。首先要学会广般若,法虽然很多,但是作为六波罗蜜来说,你修好前五度,才能进入第六度深般若。所以深般若跟广般若是离不开的,没有广般若你不可能理解深般若,没有深般若,你修前五度,你不可能到波罗蜜,所以它们是一体不二,不可能分开来的。

《心经》深、广般若都具足,先明白什么是五蕴,才能照见五蕴皆空

那么深般若修什么呢?深般若就是一切法性空,就是修个空。《心经》讲“无”,大家都认为《心经》就是深般若,这样理解也没有错,可是《心经》里边也有广般若啊,所以《心经》广般若跟深般若是完全具备的。比如“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哪个五蕴啊?那么首先要把五蕴搞搞懂,五蕴就是属于广般若,“照见五蕴皆空”的空,那是深般若,还是要先明白广般若,然后才能进入深般若。

光修布施,不放下执着,福气再大,也出不了三界

我们在修布施的时候,如果光是修布施,这只是人天修法,布施么就是修供养喽,供养么培福,福气再大,也出不了三界,最多天上一级级升上去,欲界升到色界,色界升到无色界,超不过了。为什么超不过?三界里众生都是放不下的,这一层放下了,上面一层他又放不下了,为什么他这一层能放下?他羡慕上面一层的殊妙,就想往上升,所谓:厌离下界的粗苦障,羡慕上界的净妙离,他有这种向上的心。那么等到他到上一层了,他确实拿到了好处,那么又放不下了。那怎么办呢?就告诉他再上面更加好。所以欲界升到色界,色界升到无色界。无色界的人仍然放不下。放不下就不能出离生死轮回。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