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导学人于佛法修持历程中,要发长远心、坚固心、勇猛心、惭愧心、忏悔心的同时,虚云和尚还时时告诫他们要发菩提心。1952年冬在上海禅七开示中,虚云和尚多次引用《楞严经·观世音菩萨圆通章》所说“……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来教诲大众,只要“菩提种子处处下生,美善的果实时时有收获”。反复强调“常发菩提心,则可与道念相应,亦可立地成佛”。在虚云和尚的信念中,要想得到佛法修持的圆满利益,发菩提心很为重要,保持菩提心则更加重要。晚年,虚云和尚曾引用祖师的教导“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来劝导大众。由此可见,发菩提心对于佛法修持者说来是何等重要。
菩提心,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称无上正真道意、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佛教历代祖师素以菩提心为一切诸佛的种子,净法长养的良田。若发起菩提心并坚持勤行精进,当得速成无上菩提。因此,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的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这则如《菩提心义经》所称“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密严经》也说“善男子,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种子,能长养一切众生种种自法犹如田地,能圆满一切意乐犹如宝瓶,能摧烦恼敌犹如戈矛。”《华严经》中还特别强调,若“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正是这样,历代祖师无不重视发菩提心的功德。《大集经·海慧菩萨品》有云“若能发菩提心,是则能胜一切乘,能净一切众生心,亦能演说无上道。”所以,虚云和尚秉承历代祖师的教导,结合自己百余年的修持体验,突出地要求学人要发菩提心,才可以得到修持的圆满利益。
至于怎样发菩提心,虚云和尚主张遵照《金刚经》所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虚云和尚认为“所谓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具体说来,虚云和尚主张“还是把习气扫清,就能降伏其心。行住坐卧,动静闲忙,不生心动念,就是降伏其心。”只有这样,修持者的心才能放得下,恒持平常,不打无明,“自见本性清静,随缘自在”。修持方向明确,行进道路对头,扫清习气勇猛,持之以久,便能得到圆满的利益。
在百余年的修持与弘法实践中,虚云和尚一再教导学人要发长远心、坚固心、勇猛心、惭愧心、忏悔心与菩提心,同时也反复告诫他们要把握住各人其心,千万不可生是非之心、生死心与虚妄心,一定要制服邪心。只有这样,才能在佛法修持的正途上前进。
1952年底在上海禅七开示中,虚云和尚语重心长地告诫众人,每一个佛法修持者“假如把世情看得淡淡的,一切亲友怨家视为平等,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视一切众生平等无二,视人饥如己饥,视人溺如己溺”。那么,则可以常发菩提心。虚云和尚认为要真正做到这样,就“……切莫要生是非之心,起人我之别”。否则的话,就总是陷于“贪染财色名利、嗔恚斗争”之中,“一天到晚,喜怒哀乐,贪爱富贵荣华,种种世情不断,道念一点没有”,以致“功德林被凋残,菩提种被烧尽”,那就麻烦了,不但正果修不成,生死脱不了,严重地还免不了坠入地狱鬼畜之道,就十分可悲了。
在对学人开示中,虚云和尚除告诫他们不要生是非之心,还反复劝导他们不可有散乱心、生死心与虚妄心。面对纷繁复杂的尘俗社会,人生在世的数十年中,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地位的不同、职业的相异等情况,虚云和尚认为尽管如此,但尘俗社会中的人多是“苦不堪言”的,“有钱的人,或贪酒色财气;无钱的人,都被衣食住行而劳碌奔波。”大家都很难有一清闲自在的,这正如佛陀所说人生皆苦,然而就在这些每日都苦不堪言的芸芸众生中,有一些“过去生中有甚深善根”的人,他们偶尔来到佛寺之中,见此寂静庄严的梵刹心生欢喜;瞻仰端庄慈祥的佛菩萨圣像而随口诵佛号,或是身处清静之境,烦恼渐少,心净而肃然起敬。这样的人由此而渐臻于觉悟心与清静心,就有了成佛的菩提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