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天童探父
同那一位有点儿“增上慢”的老菩萨,在船上谈了一整夜,好像收获很多,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得到。不过,由于谈话的缘故,驱除了不少旅途寂寞确是真的。
我们到宁波下了船,已是“初日照高林”的时分了。当我看到穿街而过的一条小巷内,处处停泊着渔船;嗅到从渔船上发出的鱼腥虾臭;听到满街“阿拉阿拉”之声不绝于耳,感觉极不是味儿。因此,原准备同那位菩萨去观宗寺挂一单的计划,也自行取消,草草吃些早点,那位老菩萨独自去了观宗寺,我则自个乘上另一只小船,到了一个叫小白的地方。在小白舍舟登岸,背起背夹子,一步一步地踏上去太白山曲折不平的山径,到了名震中外的天童禅寺。
天童禅寺,是一座有千年以上历史的古道场,环境幽邃,建造宏伟,龙象辄起,高僧辈出。如为教殉身的寄禅(八指头陀)大师,革新佛教的太虚大师,传弘楞严的圆瑛大师,还有望重一时的白圣大师等,他们有的在该寺当过住持,有的在该寺任过职事,有的在该寺受过戒。总之,这些法门中的“人杰”,无不或多或少的与该寺的“地灵”,有着密切的关系!
天童原属四明山区,据说东晋时代有一位义兴禅师,曾在那儿结茅习定,感动了天帝;天帝即遣太白金星化为童子,日日送食供养。后来义兴禅师道风远播,把茅篷改建成十方丛林,他为了纪念这桩不平凡的事,山即改做“太白山”,寺即叫做“天童寺”了。也正因为山寺的名称由来不凡,千余年来,而使这座名山古刹,不可思议的事,层出不穷;可惜我在该寺住的时间太短了,否则的话,这篇《天童探父》的小文,也许就不会这样子空疏贫乏了!
翻过几个绵延起伏的山冈,穿过几条崎岖难行的曲径,到了降龙亭畔。当我看见两行高出云表,粗可合抱的夹道古松,和一条清澈见底,泉声淙淙的溪流时,忽然想起八指头陀的“五里松荫路,长亭复短亭;溪花染涧碧,林鸟语烟青”及“十里松荫路未遥”,“十里长松青到门”等诗句。但当时我不知道“长亭复短亭”是指何而言,及至到了伏虎亭,才豁然贯通。其实,降龙亭既不“长”,伏虎亭亦不“短”,头陀所以用“长”、“短”二字来代替“龙”、“虎”二亭者,大概是因为是十里长亭、五里短亭吧。
走在这条“五里松荫路”上真是妙极了!松荫如盖,凉风习习,这时候虽是初夏季节,但许多小鸟已在枝头载歌载舞了,森林中的野花也不时送来阵阵的幽香。
道路是用大小相同的青石板铺成,每行五步即有一朵石刻的大莲花展现在眼前,我每踏上一朵石莲,即默念着:“此花从地涌出,我身从此花生!”就这样,边走、边念、边看,一点也没觉得辛苦便到了天童寺的山门,头陀的“十里松荫路未遥”句,洵不诬也!(摘自《参学琐谈》释真华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