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学琐谈(156)
二、“诲人不倦”。
道安法师接着又说:“慈师身体魁梧,气魄充沛,精神饱满,加以度世心切的宏愿,故能产生其传教说法、诲人不倦的美德。他在南洋、缅甸、国内,都保持他始终如一的诲人不倦精神。他每日能讲八小时课,不加休息;一到不讲课,立即又拿起笔,不是写文,便是编书。他圆寂的当天上午还在上课,中午才吃完饭,没有休息,又提笔在编藏经目录。笔放下,便圆寂了!最难的是不分人多少,知识有无,一个人要他讲一部经,他也照常讲下去。这种伟大的利他精神,实千古难得一人也!我们把他自定的功课时间表一看,就知道他的学、诲精神,诚足为我们年轻人和年老人的模范了!”
晨五时至六时半诵经礼拜
七时至八时读英文
八时至九时讲经
九时至十时讲经
十时至十二时编书
午睡后二时至三时讲经
三时至四时讲经
四时至五时讲经
五时至六时编书
晚上八时至九时讲经
九时至十时编书
十时后礼佛、静坐、就寝
“他这种精勤的精神,在佛教界的大德中,殊不可多得。我只能用梁任公赞玄奘大师的话移来赞慈师:‘勇士当死于战场,学者当死于讲坛’。慈师圆寂前三小时,还在讲课,真可谓‘学者当死于讲坛’的模范了!”
(摘自《参学琐谈》释真华著)
请不要把“悭贪吝啬”
当“节俭惜福”①
“吝啬”是个贬义词,“惜福”是个褒义词。
很多人生性吝啬,日常生活中处处遭人嫌弃,自己也知道这个毛病不好,可就是难以改正。学佛后,发现佛教提倡惜福,一下子像找到了救命稻草一样,逢人就解释:“我这是惜福”。
这样的话骗骗别人也就罢了,说的次数多了,到最后连自己都信以为真。只能说这种人太狠了,连自己都糊弄。
“吝啬”与“惜福”是有本质区别的,请不要拿“悭贪吝啬”当“节俭惜福”。
何为吝啬
“吝啬”的字面意思是“小气,当用而舍不得用”,在佛教中常常用“悭”来指代。
《中阿含经》卷三十一曰:“我见世间人,有财痴不施。得财复更求,悭贪积聚物。”
自己的东西不舍得给别人叫做“悭”,看见别人的东西就想要叫做“贪”。这样有什么样的果报呢?
隋智者法师在《法华文句》中说:“悭贪堕此趣,此趣多饥渴,故名饿鬼。”吝啬悭贪之人,死后当堕为饿鬼,常受饥渴的恶报。
其实姑且不论死后,吝啬之人活着的时候就有诸多烦恼。
从前有个财主,生性吝啬,别人请客,他吃完还要带走一份,但是自己从来不肯请别人吃饭。
有一天,财主病了,想吃点好吃的,但是又舍不得多做,因此命令仆人每样菜只做一口的量。
吃完饭,仆人拿了一堆碗和盘子在门前清洗,别人看见问道:“难道你家主人今天请客了吗?”
仆人无奈的回答道:“想让我们家主人请客吃饭,得等到下辈子!”
结果这话被吝啬的财主听到,气得大骂仆人:“你这个多嘴的家伙!是谁让你许诺我下辈子请客的?!”
这个故事看似夸张,实则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
(摘自腾讯网 德光法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