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学琐谈(158)
二十九 白圣法师
白圣法师的声望,在佛教界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我这篇小文所以用“白圣法师”为题,也就是这个缘故。
常听人说:“白圣法师海派气氛太浓厚,缺乏高僧应有的涵养和风度。”也许,白圣法师在某些地方,涵养和风度是差一点。但他那种为法为人的精神,却不是一般所谓“高僧”所能及的。关于这点,也不必多举例证,仅拿唐湘清居士写的《敬颂白公上人六十诞辰》一文中的几句话,就可以见其为法为人的一斑了。唐说:“一九四九年较多僧侣来台,而那时来台湾的僧青年,多数到中坜圆光寺慈航老法师主办的台湾佛学院去读书;至于年高德劭的老法师们,多数经白老招待在十普寺居住。例如智光老法师,南亭老法师,道源老法师,默如老法师……等等,来台之时,起初都在十普寺居住相当时期。白老方便来台老法师的功德,足可与当时慈老收容僧青年的功德媲美。”
(摘自《参学琐谈》释真华著)
请不要把“悭贪吝啬”
当“节俭惜福”③
何为惜福
该用度的地方不抠门,不该花费的地方一分一毫都不浪费,这是“惜福”。
清代儒将左宗棠写过一副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身为一代名将的左宗棠胸怀大志,身世不可谓不显赫,但是要求自己及子孙只享下等福,这是真正的惜福。
惜福有两层含义:一是不浪费,二是不用错地方。
有些人在细小的方面不注意,比如对掉几粒米,费一点水不以为意,其实这是不对的。俗语云“聚沙成塔,聚水成涓”,不防微杜渐,福报会一点点地流失掉。
有些人很注意细节,一丝一毫也不浪费,但就是用的地方不对,那也不是惜福。将福报用在与修行相关的事情上,把所有的福报都转化为日后解脱的善缘,这才是最好的惜福。
对治吝啬
“悭贪吝啬”与“节俭惜福”的含义搞清楚了,对于惜福我们应该更好地发扬,那么对于吝啬,该如何对治呢?
答案是布施。
佛陀时代印度有个人非常悭吝,别说布施,就连布施两个字都说不出口。
佛陀为了教化他,告诉他左手代表自己,右手代表他人,然后让他左手拿一把草,交给右手。但即便只是一把草,即便只是假设自己跟他人,他内心都犹豫不决。
经过佛陀各种耐心地引导,这个人内心逐渐打开,后来连身命都可以布施,最终证得了圣果。
“吝啬”是一种习气,想要克服肯定是很难的,我自己在对治的过程中用的方法就是强迫自己去行供养和布施。
只要供养的善念一生起,立马锁定,然后逼着自己一定按照最初那一念去执行。经过几次以后,慢慢布施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越来越欢喜了。
结语
“吝啬”的人痛苦,“惜福”的人有福。
其实并不是谁注定了会痛苦或者有福,正所谓“福由心生,苦由心造”,到底是苦是乐,全看个人的选择。
有福的人并非他们的人生道路就一帆风顺,而是他们能把握自己的内心,在黑暗中能望见曙光,在无助中能想到美好的未来;痛苦的人并非他们没有得到眷顾,而是他们迷失了自己的自性,甘愿成为了命运的俘虏。
人生只有两种结果,不是驾驭生命就是被生命驾驭。与其在吝啬中痛苦,在悭贪中伤害自我,不如慷慨地布施,为自己日后的解脱种下一线希望。
一片纸、一块布、一根草,乃至一朵残缺的花朵都有其自身的价值。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惜福培福,这一切终将转化为日后我们解脱的资粮。(完) (摘自腾讯网 德光法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