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修行人之路】(73)
修行人应离欲,走清净出离道,走菩提大道


修行 (73)

像我们汉地有一位普庵祖师,他是念普庵咒的,普庵咒是很凶猛的,古来一般的出家人用这个咒来降魔降鬼。要是恼害众生的魔鬼,普庵祖师一念这个咒,可以让魔鬼头裂八瓣。一般人很少持这个咒,因为这个咒相当厉害。这也叫大悲。大悲,你不要体会错了,只要能有利于众生就叫大悲。这个众生要是造恶了,你劝都劝不了他,菩萨就把他杀掉,或者想法子害死,这是大悲心。但是,你害死他,你要还报,菩萨也要还报。我害死你。我还报;我救了这么多人,这就是我大悲心发的愿。和尚杀恶人即是善愿,涵义就在这儿。不过,受比丘戒就不能杀人,我说的是专指菩萨。

要利益一切众生而发大悲心的人,一定是菩萨,要说善巧方便的话,要有慈悲的心利益众生。大悲心拔众生的苦难,既能救了自己,也能救了他人。这叫做真正的皈依,这才是受了三皈依,得到利益了,就是没有白受皈依,这是照着佛所说的、法所说的、僧所教导的去做了。(摘自《修行》梦参老和尚开示录)

◇◇◇◇◇◇◇◇◇◇◇◇◇◇◇◇◇◇◇◇◇◇◇◇◇◇◇◇◇◇◇◇◇◇◇◇◇◇◇◇◇

离欲

对感官的享受、身体的舒适、世间情、世间物、功名、成就、权势、地位,不再“欲求”、“渴望”、“贪婪”、“眷恋”。

对身体的疾病、伤残、衰老、濒死、人生所面临的压力、挑战、不可知,不再“担忧”、“怨尤”、“焦虑”、“恐惧”。

对行为上的挑衅、要挟、欺凌、伤害、言语上的批评、指责、嘲讽、侮辱、中伤,不再“厌恶”、“瞋怒”、“仇视”、“怨恨”。

对世间一切事、物、情的转变、败坏、消逝、不合己意,不再“沮丧”、“消沉”、“悲伤”、“哀恸”。

因为它们﹝身体、感受、情感、事物﹞是缘起的,所以它们的本质是:

“无常”:非永恒不朽、非固定不变的。

“苦”:生灭的,且渐趋衰败、式微的。

“无我”: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主体或自我去承受、拥有它们。

【注】自我只是一个“身心复合体”、“五蕴聚合体”的总称、投影,并不真实存在,且身﹝色蕴﹞是剎那生灭的,心﹝受想行识诸蕴﹞是迁流不息、变化不停的。

对它们的贪爱、执着﹝我、我所执﹞,不仅将带来心灵上的痛苦,亦可能导致未来的生死轮回之苦。所以我们应看清它们的真相﹝无常、苦、无我﹞,不再去贪爱、执着它们,跳出痛苦的深渊,回复心灵的平静与安宁。

(摘自《嘉义新雨》第31期 Stanley Lin)

◇◇◇◇◇◇◇◇◇◇◇◇◇◇◇◇◇◇◇◇◇◇◇◇◇◇◇◇◇◇◇◇◇◇◇◇◇◇◇◇◇
二十亿耳沙门的修行 ⑿

痴行者步法混乱无章,急速压下。其它姿势也迟缓无章。作业如扫地,散乱不洁不平,洗衣着衣不注意而紊乱。食无定性,常沾污口。凡事依他人,别人诃责或赞叹,他亦一样反应,不以智分辨。俱行的烦恼有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执取、固执等。

信行者好施、欲见圣者、欲闻正法、常喜悦、不诳、不谄、有信。觉行者和蔼、可为善友、饮食知量、有正念正知、勤、不眠、有忧惧故精勤。寻行者常多言、乐众、不勤于善、心不定,夜思日行等。(摘自《福聚院网站》法增比丘)

◇◇◇◇◇◇◇◇◇◇◇◇◇◇◇◇◇◇◇◇◇◇◇◇◇◇◇◇◇◇◇◇◇◇◇◇◇◇◇◇◇
参学琐谈 (73)

可是,后来完全以威胁和怒骂的口吻对待了。如说:“侉儿!侉儿!快睡觉!不睡,揍你!”或是说:“你妈的,搞什么玩艺,还不睡觉?告诉你吧,再用功也拿不到我们这样多的钞票!”说过仍把灯熄掉。我知道在这种情形下,再哀求他们也不会生效了,我只好据理与他们争论一番。但因为他们人多势众,争论的结果还是我吃亏。有一次我很气恼地说:“你们实在欺人太甚了!我读书,既不请教你们,又不敢出声,你们睡你们的好啦,为什么一定要妨碍我呢?熄灯的时间是常住规定的,我并没有违犯常住的规定呀!你们不是无理取闹吗?你们说我再用功也拿不到你们那样多的钞票,告诉你们,我用功是为了将来考佛学院,不是为了钞票,请你们不要再这样,不然的话,我真要对你们不客气了!” (摘自《参学琐谈》释真华著)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