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导修行要走中道,修行人的个性也要走中道
佛教导我们修行要走中道。我们这一次学习三皈依,目的就是要在学三皈依中修行,以达到成就。素质很重要,修行离不开素质,我们讲的素质,离不开一个人的个性、情绪。我们昨天已经开始讲到个性问题。我们在培养修行人个性的时候,也要走中道,因为佛叫我们走中道。
要把个性培养成中间型
从前,巴甫洛夫研究神经类型的时候,他用狗来做实验,他认为狗跟人差不多。比如我们从湖北带过来的这条小狗,非常机灵、非常懂事、非常聪明,也有善根,这七八年看下来,各种反应确实跟人差不多,就是不会讲人话。
巴浦洛夫把神经类型分成四类,两种是中间型,两种是极端型。我们要走中道,所以我们修行人培养自己修行的个性,就要培养成中间型。
火气大、任性、兴奋过度,这种个性称为兴奋型
巴甫洛夫去观察笼子里的狗,有一种狗兴奋过度,看见人就叫,而且火气很大,不太会友好的,巴甫洛夫称它为兴奋型。拿个性上的话来说,就是比较任性。拿现在的话来说,比较开放,当然这个开放,不是国家提出的开放,而是现在潮流中的开放,开放得没有尺寸了。
喜欢躲在角落里,对外界的一切都很冷淡,这种个性称为抑制型
还有种狗呢,它喜欢躲在角落里,一动也不动,它看见人了,好像无动于衷,好像跟它没关系,最多两只眼睛朝你看看。像这一类型,称为抑制型。这两类合起来称为极端类型,不是中间型。
中国古时候人的个性偏向抑制型
我今天早晨临时想起来,由于人的个性各不相同,佛教传到中国来,中国佛门的修行人大致上是这样——我只能说是大致——古时候的人偏向抑制型,非但压抑自己,还压抑别人。当然古时候人跟现在人不一样,可能这种压抑还顶得住,因为他们已经比较习惯了。
习惯了封建社会传统思想的压抑,古时的修行人对压抑还顶得住
大家都知道,从两千多年前开始,中国都是受儒教思想影响的,那个时候所读的书全是儒教书。大家对读书人很尊重,因为读了书可以做官啊,老百姓对官都是很尊重的,所谓“父母官”。儒教采取的方式就是压抑,压抑自己不要改革,非但不要改革,如果已经变了的,还要恢复原状,所谓叫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就是压抑;复礼,就是恢复周朝的礼。那么周朝是不是十全十美呢?这个就大有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人在儒教思想的影响下,对于压抑可能已经习惯了,所以古时候的人还顶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