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人才,首先要培养人,“人”不培养好,“才”会用来败坏佛门
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下,我们弘法度众生要起什么作用?要达到什么目的?我们唱的歌:“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佛门的栋梁。”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成为佛门的栋梁,或者说佛门的龙象?就要担负起佛门兴旺的责任。那首先要培养好人才。如果既没有才,人也不像人,是空架子,有什么用?人才,首先要培养好人。人不培养好,这个才,被佛门的败类拿去以后,尽干败坏佛门的事情,害处更大。
要用佛法来培养人才,这个原则不可推翻
怎么才能培养好人?要用佛法来培养好人,这个原则是不可推翻的。我们佛教培养人才,当然是以佛法来培养好人,所以首先要让大家懂得佛法。
是不是这个人懂了佛法,他就变好了?我看很难,尤其是现在。大家都说现在到了末法时期,其实现在应该是末法初期,可是看看情况,几乎像末法的后期,非但邪知邪见泛滥,佛弟子本身的贪瞋痴也泛滥,习气以及私心杂念很重很重,那就得培训一下。我们是以法来度众生,当然也是以法来培养人才。
用混杂了世俗法、外道法的佛法去培养人,
更糟糕、更混乱
但如果在佛法里加入儒教的法、道教的法,这样培养的人才更糟糕、更混乱,因为冲掉了佛法的纯粹性、圆满性,也就等于冲淡了佛法的力量。
“学佛首先要学好做人”,是以佛法的准则来学好做人,这个实质不能改变
比如以前常听到这句话,“学佛首先要学好做人”,这句话错吗?并不错,可是因为说这个话的时候,抽掉了一个实质性的内容,所以后面人就搞错了。以为先要做好人,就要学儒教,所谓要“熟读圣贤书”,“圣贤”么就是孔子、孟子了。这样一来,我们用佛教的思想去培养人更加困难。
佛教圣贤的标准与儒教不同,
要断烦恼、证道的才能称“圣贤”
我们也主张要跟圣贤学,但是佛教的圣贤与儒教的圣贤不同,佛教的圣人是指断烦恼证道的人。儒教的这些“圣贤”,没有一个断烦恼的。
我们佛教的圣人以释迦佛为首,除了小乘证道的圣人,还有大乘的菩萨。初地菩萨、二地菩萨乃至十地菩萨,只有他们才能称圣人。至于社会上人把孔子称为圣人,我们不说话,我们不能去干涉人家的信仰。但是佛弟子不能认为孔子是圣人。
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所追求的就是一个帽子、一顶轿子、一篇文章、一妻二妾
《老年报》刊登过一张旧照片,可能是清朝吧,几个人抬了一顶轿子,旁边注了两行诗,过去士大夫阶级,读书都是读孔孟书,他们追求的目的就是“一个帽子”,什么帽子?官帽,所谓功名;“一座轿子”,好比现在的轿车,这是他的财产;“一篇文章”,读书人都写文章,当然是歌颂封建了;还有“一妻二妾”,大老婆、两个小老婆,有的远远不止。我们受五戒的居士,杀、盗、淫、妄、酒都不能做。可是那些读书人全都做,至少他们喝酒这个事实总不能推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