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圆满生命的实现 (9)
              ──布施波罗蜜
陈柏达著

《宝雨经》的第一卷不但提到了十种布施,而且扼要地说明成就这十种布施的方法。如果能够成就下面这十种布施,便能够达到圆满而没有负担的境界。

(一)法施──摄取接受正确的佛法,并且时常加以奉行和读诵,心中无所希求,不为了名闻利养,不为了受别人恭敬,也不为了胜过别人。只为了消灭一切苦恼有情的业障。演说妙法时,心中没有企图。纵使为了国王、太子和屠夫的儿子说妙法,也没有厚此薄彼的不平等心。何况为一切大众说法会起差别心?虽然常说妙法,常行布施,而心中没有我慢。这样才算成就了法施。

(二)无畏施──菩萨不但自己舍弃残酷的刑罚和责打,也教别人舍离残酷的刑罚和责打。他把一切众生当做自己的父母、妻子和亲属。他为什么会这么想呢?因为佛陀说:“一切众生,没有不曾做过我的父母、妻子和亲属的!”菩萨对于微细的小虫,尚且会割肉布施救济牠们,又怎么忍心让无数的众生受到惊恐和不安呢?

(三)财施──菩萨见到众生造了非常重的恶业,就布施钱财接济和摄受他们,使他们能改过向善。他想到佛陀曾经说:“布施是菩萨的智慧。由于布施,才能断除吝啬、嫉妒和邪恶的思想。”所以我们应当向如来学习,随己所有,常行布施救济众生,而且在布施的时候,不起傲慢心。

(四)不希望施──菩萨布施时,心念清净,而不希望报恩。他布施不为自己,不为财富,不为眷属,也不为名闻利养,也不企求果报。

(五)慈愍施──菩萨看见众生受饥渴贫病、衣衫褴褛、孤独无助的苦恼,他立刻起了慈悲和怜愍心。他想:“我为利益一切众生,所以才发心追求无上的智慧。现在他们流转生死、无依无靠,我何时才能度脱这些苦难的众生呢?”由于菩萨的慈愍心很深广,他常尽心尽力布施财物,救济众生,增加众生的善根和福德,而且从来不产生贡高我慢的心理。

(六)不轻慢施──菩萨布施时,不会轻视或欺骗众生,所以不会拿不好的东西布施。他没有怨恨心,不会嫌弃众生。不会因为众生有了某些缺点或看不顺眼,布施时就要减少财物的数量和品质。他不因为富贵自在而就自以为了不起。他布施不求名闻,也不骄傲和放逸。他布施时,恭恭敬敬地把财物奉交给对方,心中满怀欢喜,而且时常尊重和称赞对方的长处。

(七)恭敬施──菩萨看见师长和修行人,一定恭敬地礼拜和问讯。他见到师长和别人所完成的各种善举,希望自己将来也有同样的善根和智慧,去完成利乐众生的事业。

(八)供养施──菩萨时常供养佛、法、僧三宝。遇见佛塔,就虔诚地供上花、素果和檀香,无论散花、烧香、涂香油、洒香水、清扫佛堂,都随己所能,尽心布施,这就是供养佛。听闻正法,时常加以书写、受持、读诵或修习,这就是供养法。遇到僧侣,就供给他们所需要的衣服、饮食、医药、卧具,乃至脸盆、水桶、茶壶、茶杯等,举凡民生和修行所需要的物品,样样布施,使修行人毫不欠缺。

(九)无所依施──布施时,不贪求人天福报,不为天王的福位和果报,不求投生其他天界,也不想出生在人间的帝王之家享受荣华富贵。

(十)清净施──由于菩萨领悟到施者、受者以及所布施的财物都是虚幻不实的,所以布施时心中非常清净自在而没有负担或束缚,没有任何障碍或贪惜的烦恼。

我们应当知道:“财物如果能够布施得如法,都可以变成法布施。”(见《华严行愿品别行疏钞》第二卷),所以《维摩诘经》的上卷说:“没有贵贱的分别,同时平等地供养一切众生就是叫做法施会。换句话说,为了无上的智慧,而发起慈爱心。为了救度众生,而发起广大的悲愍心。为了受持正法,而发起欢喜心。为了摄取平等的智慧,而行于舍心。为了解脱悭贪而布施,为了感化犯戒的人而持戒。为了证得无我的空性而忍辱。为了泯除身心的名相而精进。为了达到超越对待的寂灭境界而修禅定。为了成就一切智而行般若。”又说:“如果布施的人以平等心布施最下贱的乞丐,如同布施无上的福田──如来──一样没有分别,而且能本着大悲心去布施,不求果报,这叫做‘具足法施’。”

《法华经》的第六卷记载: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以身供养如来,诸佛同声赞叹他“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这种布施是第一等的布施,是各种布施中最尊贵的。”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