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烦恼清净
1.远离懈怠——不管身体强弱或者疲不疲倦,都经常布施而不间断。
2.远离贪爱——布施时,对财物不起贪恋。
3.远离憎恨——布施时,对于乞求的人不起怨恨心。
4.远离愚痴——布施时,明白因果,而不企求回报。
5.远离障碍——布施有四种障碍:(1)不习惯布施,(2)财物匮乏,(3)沉迷物欲,(4)希望人天果报。
6.善于酌量自己的经济情况而行布施——
如果我们没有钱财,就先从帮忙自己的亲属或部属开始。如果我们有较好的财力,除了周济亲朋以外,可再救助贫病和穷苦的人家。如果我们有雄厚的财力,那么除了布施亲友、部属和贫困的人以外,凡是有所需或有所求的众生,我们都应毫不吝惜地施舍给他们。
7.布施各种财物,圆满而没有缺失——
(1)事圆满——布施财产、土地、妻子、装饰品、房舍,甚至血液、骨髓、皮肉、头目等。
(2)意乐圆满——布施身内和身外之财都欣喜而不贪执。(以上《瑜伽师地论》第七十四卷)
8.以清净心而行布施——
(1)不留滞施——看见乞求的人,干脆而且迅速地布施而不拖泥带水,拖拖拉拉,延误时机。
(2)不执取施——不以邪见而行布施,不执著布施没有福报,不为了布施而杀害众生,不执著只有布施才是最清净和圆满的世间法或出世间法。
(3)不积聚施——不囤积很多财物或积蓄了很久,而后才一下子布施光光。
当我们遇见乞求的人,不管是个人或群体,只要来求财物的人品德相似,布施的财物数量相同,为什么一定要执著渐施和顿施的福德有所不同呢?因为积蓄财物而后突然地布施有许多缺点,而随着自己的所得而随缘布施就没有什么流弊。
如果说:没遇到乞求的人,而把财富储存起来,在理上还讲得通。但是如果你在积蓄的过程中,有一百个人来向你乞求,你都忍心不布施,这样就会使对方产生怨恨、嫌弃、不能忍受和没有信心。而且当你积蓄很多财物才布施时,可能会因为财物太多,急着要布施出去,而流于草率和泛滥,布施得不如法或者布施了不恰当的对象。
(4)不高举施——以谦虚和卑下的心去布施,不因为跟别人竞争而才布施,也不在布施后产生傲慢,比方骄傲地说:“我能布施,只有我才是施主,你们其他的人都不是!”
(5)无所依施——不因为称誉和名利而行布施。要体会世间的名誉和赞美都是由空洞不实的声音和文字所组成的,不可加以虚妄地分别和计较。
(6)不退弱施——布施以前身心保持着愉快,布施时心地清净,布施以后永不后悔。他听到菩萨广大和最殊胜的布施事迹,不妄自菲薄,轻视自己或产生畏惧、退怯和懦弱的心。
(7)不下劣施——选择最精良、最美妙的饮食、车乘和衣服等财物来布施。
(8)不向背施——以平等的慈悲心去行布施,不偏向亲友而排斥冤家;不受朋党的摆布,也不怨恨或舍弃造恶的人。
(9)不望报恩施——以悲愍心去行布施,而不希望回报。
(10)不希异熟施——布施时,不希求将来获得很多财富和果报,不期求自己的身相圆满。观察一切有为的事物如梦幻泡影一般地虚妄不实,而一心只向往无上的佛慧和圆满清净的功德。(以上《瑜伽师地论》第三十九卷)
9.善于观察而行布施——
(1)观察施物——观察“受用财物”胜过“积蓄财物”,而“布施财物”又胜过“受用财物”。为什么呢?积蓄财物既不能利益自己,也不能利益他人,对于现世和来世都没有多大益处。享用财物只利益自己,而却不能利益众生;只得到现世的快乐,而没有来世的利益。只有布施能利人利己,又可获得现世和来世的利益。
(2)观察布施时的心意——
A.布施的动机纯正,而没邪偏的意图。
B.不贪执布施的果报。
C.以悲愍的心惠施财物给贫病的众生。
D.以圆满和无上的佛慧为目标。
(3)观察“福田”(受施者)——
五种福田(可布施的对象)——
A.对方有乞求的表示。
B.对方不但乞求,而事实上也很贫穷。
C.对方不但贫穷,而且无依无靠。
D.对方没有依靠,因此而容易行恶。
E.对于没有以上情形,但已在行善或修行。
七种非福田(不好的受施者)——
A.乞求的人很凶暴,曾经怨害众生,又参加恶党。
B.屡次劝他行善,他都置之不理。
C.心怀不轨,为行恶而有所乞求。
D.为损害和烦恼众生而求财物。
E.乞求者是恶魔,或被恶魔所迷魅,随便乱求。
F.乞求施者布施父母,或任何一种不适当的物品。
G.对方会利用施物做出不合道义的事情。(以上《瑜伽师地论》第七十四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