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增进布施的十五条纲领
(一)思维佛陀万德庄严和无量智慧是由清净的布施所成就的。
(二)思维佛菩萨难舍能舍的事迹。
(三)思维佛陀的教法,例如四念处、八正道、十二因缘、六度等。
(四)思维布施的功德利益和不布施的弊害。
(五)思维一切五欲的快乐和享受,都是从妄计分别产生的,既短暂又不实在。
(六)修无常观——于财物生暂时借用想、无常想、本属众生所有想、(水灾、火灾、官府、盗贼、败家子)五家共有想、众生共业想、不用生过患想、以财济世想。
(七)体会因缘性空的道理——于布施者生无我想、性空想。
(八)于乞者(受布施的人)生难遭遇想、良伴想、福田想、善知识想。
(九)不贪著世间所有微妙美好的财物,以免作茧自缚,徒增烦恼。
(十)把布施当作投资想、还债想、报恩想、储蓄想。
(十一)常欣赏每一位众生的特点和专长,了解受施者的优点,而且不计较他的缺点,可引发慈爱心。
(十二)常体会或观想众生所受的各种苦,以激发大悲心。
(十三)常恭敬爱护一切有情众生。于一切众生生恩公想、施主想、未来佛想、佛菩萨(示现)想、亲友想——视年长的众生如父母兄弟想、年幼的众生如子女弟妹想、年纪相仿的众生如眷属朋友想。
(十四)视一切众生如同自己,平等地善待他们。
(十五)视察财物、我们、众生和布施等事物,都如梦、幻、泡、影、露、电、阳燄、空华、水月、镜像、聚沫、蜃楼、浮云、音响、芭蕉一样虚幻不实,自然就不会执著财物的所有权和布施的福德了。(参阅《维摩诘经》和〈法界次第初门〉下卷的十种喻)
“人间富贵花间露,世上功名水上沤。”(罗状元〈醒世诗〉)
“华屋量人斗,娇妻渡客船,田园身后债,儿女眼前怨。”(《修行法语》第一篇)
不幸的实例
屏东有一位给人装水电的先生,辛辛苦苦把剩余的钱拿去标会,经年累月终于熬到了尾会。某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他骑机车载他太太出去收会钱,没想到不幸被卡车撞倒了。他本人被车子辗死, 太太断了一条腿,脑部又受重伤。卡车司机赔偿她八十万,她住医院手术疗伤花了二十几万,先生的埋葬费又花掉了十几万,所剩的钱已经不多了,又要长期抚育三位儿子,真可怜!这只是一个例子,全世界每天不知有多少人在车祸丧生,单单台湾一日可能发生十起车祸,或伤或死。我们要以历史、报纸和周遭发生的不幸事件来警惕自己——“万法无常!”趁着无常尚未袭击我们时,赶紧把财物布施出去,赶紧用功精进修行,以免无常来时, 急得像落汤的螃蟹,徒悔平生没有及时布施和修行。
引证八种经论
《福盖正行所集经》的第一卷说:我们对于财物应当做不坚固想、无常想。把财物拿来布施,不但不用再忧惧盗贼、水灾、火灾、官府和败家子的侵夺和损耗,而且来世有无穷的快乐和福报。布施财物不但可以广结善缘、摄受众生、受人乐爱,而且可以消灭业障、吉祥如意、美誉广播、远离过患、寿命绵长、广修净行、扫除贪爱、憎恨、愚痴和邪见等毒素,获得福德,不堕恶道……。
《大智度论》的第八十一卷说:菩萨布施时产生各种善良的心,来破除贪爱、憎恨。看到接受财物的人得到快乐,内心欢喜可以消除嫉妒心。本着恭敬心布施财物给求的人,可以破除骄傲和我慢。深信布施的果报,能破疑惑和无明。不执著布施的我相、人相和法相,可以破除邪见。观接受布施的是未来佛,观所施的财物是无上智慧的津梁和象征,观自己的身心从本已来毕竟空。这样布施,决定功不唐捐,能成就圆满的佛智。
《大般若经》的第五百七十九卷说:菩萨应该怜愍众生而行布施,以慈心去给与众生安乐而行布施,以悲心去救拔众生的痛苦而行布施,以喜心去庆幸众生离苦得乐而得布施,以舍心平等饶益众生而行布施。布施以后,又将福德回向给十方所有的众生,愿他们永远解脱恶道和生死苦,发无上道心,疾速成就一切种智。
《大方等大集经》的第十三卷说:布施时,观身如幻,观受如梦,观佛智犹如虚空,不见有任何一件事物或者名相可以执著,就是清净圆满的布施。
《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十住品〉告诉我们:应经常观察世间一切法无常、苦、空、无我、无作(没有造作之相)、无味、不如名(但有假名而无实体)、无处所、离分别、不坚实。
《大丈夫论》的第四品说:菩萨对于乞求的人,产生难遭遇想。为什么呢?如果没有乞求的人,就不能布施,也不能得到无上的智慧。只要有人继续不断向我们乞求,便不难成就圆满的智慧。菩萨听到乞求的人讲话,就很高兴地说:“让我来布施!因为这就是我成就无上智慧的大好机会!”
当我们得到钱财时,我们应像穷人突然发现宝藏一样地恐惧。因为没有适当的地方可以贮藏这些宝物,难免遭到官府、盗贼、水灾、火灾的侵袭。如果这时候,亲朋好友对我们说:“我现在妥善地替你保管这些财物,以免损失!”我们必然感到很高兴。菩萨遇到乞求的人,就好像遇到亲友和良伴那么欢喜!
《大般若经》的第五百八十卷说:如果众生无法了解不执相的道理,就不会发心求一切智;如果不发心求一切智,就不能修菩萨行;不能修菩萨行,则不能得到圆满的佛智。……菩萨发心追求一切智后,凡是所有的布施,他都能如实了知所施的财物犹如幻化,因而能不取执。众生不知道各种事物都是幻化虚假,所以对财物起坚固的执著;由于执著很深,所以不能施舍;由于不施舍,心存吝啬,所以死后堕落恶道受贫穷的苦;贫穷时他又放不下自己所得到的事物,变得更贪吝,由此又再堕落恶道中受种种苦。这些痛苦都是由于贪执所造成的。……如果能明白诸法幻化不实,就不会产生执著,也就能放下和舍弃各种财物,因此疾速证得无上智慧。所以菩萨想要成就无上智慧,就应体悟诸法幻化不实,舍弃执著,以无相心去勤求一切种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