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圆觉经今译(19)

           ───────────────

              陈柏达/译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今译】当时佛陀为了再阐述这个道理,所以说了下面这首诗偈:

    弥勒汝当知:   弥勒菩萨你应知:
      一切诸众生,   所有十方的众生,
      不得大解脱,   不能解脱烦恼苦,
      皆由贪欲故,   全是贪欲的缘故,
      堕落于生死。   因此坠入生死海。
         ※         ※
      若能断憎爱,   如果能断爱和恨,
      及与贪瞋痴,   以及所有贪瞋痴,
      不因差别性,   不限种性的差别,
      皆得成佛道。   都可成就大佛智。
         ※         ※
      二障永消灭,   永断事障和理障,
      求师得正悟,   访求明师得正见,
      随顺菩萨愿,   圆满菩萨大悲愿,
      依止大涅槃。   永远清净无苦恼。
         ※         ※
      十方诸菩萨,   十方一切菩萨众,
      皆以大悲愿,   皆本慈悲大誓愿,
      示现入生死。   示现世间受生死。
      现在修行者,   现在修行佛法者,
      及末世众生,   以及末世的众生,
      勤断诸爱见,   精勤断除邪爱见,
      便归大圆觉。   获得圆满大心智。

(本章大意)

在第五章里,弥勒菩萨向佛陀请教了下列几个问题:

一、怎样才能断除生老病死轮回的根本?

二、轮回的众生出生的方式有哪些类型?

三、启发心智有几种差别?

四、当众生有尘劳时,应运用哪些方法来教化他们?

(佛陀的解答)

一、贪爱是生老病死的本源。除去了贪爱,就不会再轮回生死。

二、众生的出生可分为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四种。

三、随着两种心智障碍的多寡,而呈现五种差别的心智。

心智的两种障碍:(一)事障(烦恼障)——导致生老病死。(二)理障(所知障障)——妨碍正确知见。

心智的五种差别:(一)凡夫性(未成佛)。(二)小乘性。(三)大乘性。(四)不定性。(五)无善根性。

四、教化众生启发心智,应当本着大慈悲的心愿,随着对方的性向和根器,而因材施教。

读了这本经,我们明白:众生本来都具无量的智慧,因为随着心中的污垢(杂念)的厚薄,而呈现种种差别的现象。对于心智比我们好的佛菩萨,我们要努力向他们学习;心智比我们差的畜生饿鬼,我们应该同情他们,帮助他们启发心智、离苦得乐。

贪爱是一种很坚固的束缚。贪爱美色,就会被美色所束缚;贪爱音乐和香味,就会被音乐和香味所束缚。内心中不贪执外界的俗物,内心才能安宁。

第六章 启发心智的四个阶段和历程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今译】接着,在大众当中的清净慧菩萨便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恭敬地稽首礼拜佛陀,从佛陀的右边绕了三圈,双膝跪在地上,合掌交叉中指,然后禀告佛陀说: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今译】“慈悲心广大而且受世人尊敬的导师啊!您刚才已经为我们讲解了许多难以思惟和想像得到的道理,这些真理我们从前未曾听说过,也未曾看过。现在承蒙您的循循善诱,仔细说明,现在我们不但身心非常舒畅,而且深深感到受益无穷!

【注①】不思议事:指心理无法想像,语言不能描述的事物。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