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圆觉经今译(21)

───────────────

                陈柏达/译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著五欲

【今译】“爱好真理的弟子啊!所有的众生,从久远的过去以来,便错误地认为身体是我。又贪著身外有爱我的人物。从未曾知道我和爱我的人物时时刻刻都在变迁、生灭。所以对顺境就起贪爱心,对逆境就起憎恨心,沉迷在美好的颜色、声音、香气、味道、触觉,而产生强烈的欲望。

【注①】 五欲:执著颜色、声音、香气、味道和触觉,叫做五欲。

“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今译】“假如遇到了良师益友的教导,使他体悟到:人的本性清净无瑕,并且潜藏着无穷的智慧。而我们所执著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幻的,每一刹那都在变迁。那么,他就知道众生本来都在圆满的心智中,作茧自缚,妄自受苦。

【注①】 遇:不期而逢。

【注②】 净圆觉性:指清净,而且潜藏有大智慧的心性。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今译】“假如有人,永远调伏了尘劳和思虑,明白圆满和觉性没有对待的差别,便可以体会到法界清净的道理。如果心中一味执著清净的名相,那么仍然会变成一种障碍,不能自在地使圆觉心性发挥最大功用。这叫做‘凡夫启发圆满智慧的情形。’

【注①】 劳虑:心里贪执世俗的事物,心里就有负担

【注②】 净解:即“所知障”。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今译】“热心真理的弟子啊!菩萨们已知道清净的名相对于启发圆满的心智是一大障碍。他们的心中虽除去了几分这种见解,可是仍然有‘想断除清净名相’的观念存在。这观念对于启发圆满心智也是另一种障碍。它能使人心中产生负担和牵挂,这叫做‘未入圣地的菩萨启发圆满心智的情形’。

【注①】 菩萨:此处实指“未入圣地的贤者”。别教八住至十回向,圆教八信至十信位。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

【今译】“爱好真理的弟子们!对任何见解和觉知的执著,便成为启发心智的障碍。

“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

【今译】“所以已入圣地的菩萨时常洞察万物,可是他内心不执著任何见解,所以不会成为心智的障碍。当他在洞察万物时,他不见有能洞察的自己存在,也不见所洞察的外物存在。所洞察的万物与洞察者本身同时不存在。

【注①】 菩萨:指真正登入圣地的圣者。

【注②】 照:洞察。

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

【今译】“打个比方来说,要自杀的人,以刀子砍断他自己的头,头没断时,还有‘能断的人’和‘所断的头’的分别。等头断了以后,就没有这种分别了。

“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

【今译】“同样的道理。还没有除去心智障碍的人,以消灭障碍的心来除去各种心智的障碍。这时候,障碍就成了所灭的对象,而如来所说的言教智慧成为能消灭障碍的工具。等到障碍都消除尽了,能消除障碍的心智教法和语言也就不必存在了。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

【今译】“如来的一切经教,都像指向月亮的手指。假如我们看见了月亮,我们就彻底知道指向月亮的手指根本不是月亮。

【注①】 修多罗:Sutra经典。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