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今译(25)
───────────────
陈柏达/译
“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
【今译】“永远断除一切幻相,泯灭一切差别对立的名相,而只存着圆满的心智,这才是菩萨们启发圆满心智的奇妙行为。宛如把种子(喻觉心)种在土里,土里(喻幻法)就长出芽苗(喻幻智)。等到收割果子(喻圆觉心智),土和芽苗都遗弃不要了。譬喻:体悟清净的圆满心智以后,用如幻的差别智识,来对治如幻的无明,等无明除去以后,再忘却如幻的差别知识,而证入平等的圆满心智。
“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①。
【今译】这种启发心智的方便法门,叫做“观慧”。
【注一】三摩钵提:又名毗婆舍那。意为正见、遍见、次第见、等至。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今译】“爱好真理的弟子们!假使菩萨们体悟了清净的圆满心智。
“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
【今译】“本著清净灵知的心智,不执著幻化的事物以及宁静的现象。明白身体和分别心等幻相都是启发圆满智慧的障碍。没有分别和执著的光明觉性,本来就不同于各种幻相。永远超越一切有障碍和没有障碍等对待的名相,以及我们所受用的周遭世界、身体和分别意识。虽然局促在外境尘劳(烦恼)中,却不为外境尘劳所束缚。宛如金属乐器中的钟声,能超越实质的金属(喻有碍境)和钟内无实质的空间(喻无碍境)而扬声于外。同样的情形,圆满的心智,超越烦恼和涅槃的对待名相,而不受二者的束缚。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
【今译】“能做到这样,便能从心中产生轻松、安静而没有烦恼的状态,启发圆满而没有负担的心智。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不执著我相、他相、身相和心相才能达到。这时他已彻底明白一切众生和寿命等名相都不实在。
“此方便者,名为禅那①。
【今译】“这种启发心智的方便法门,叫做“禅定”。
【注一】禅那:又名禅定,意即“静虑”,静即“止”,虑即“观”。换句话说,就是
“止观双修”。因为“止”执取安静为修行的根本,“观”以洞悉事物的虚幻为基础。止观双修,就是不执取静相,也不执取幻相。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今译】“热心真理的弟子们!这三种法门,都是启发圆满心智的方法,十方三世的如来都是透过这三种方式获得无上的智慧。十方三世的菩萨们,所修行的种种方便法,也都不离开这三种法门。假如众生能同时修行这三种法门,他便很快的获得圆满的心智。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今译】“爱好真理的弟子啊!假如有人修行断除烦恼,自己解脱生死的圣道,并且教育感化了无数亿的众生,使他们也都断除了烦恼,而成就小乘的圣果。其功德不如在一刹那间,听了没有负担和障碍的圆觉心智法门以后,随著如来的教化,精勤地修行和练习。”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今译】当时佛陀为了再阐述这真理,所以说了下面这首偈:
威德汝当知: 威德菩萨你当知:
无上大觉心, 无上圆满妙心智,
本际无二相; 本无对立诸名相;
随顺诸方便, 随著种种方便法,
其数即无量; 法门数量不可数;
如来总开示, 如来总括无数法,
便有三种类。 浓缩成为三种法。
※ ※
寂静奢摩他, 止门宁静心不喧,
如镜照诸像; 心定如镜照物像;
如幻三摩提, 观门洞悉如幻法,
如苗渐增长; 慧根如苗渐成长;
禅那唯寂灭, 静虑门止观双修。
如彼器中锽。 宛如钟声不受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