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原始佛教(一一六)

觉知法的本来面目 ①

“我”的形成

(阿姜苏美多 著 释自霁 译)

当不明了真相,而从无明的立场运作时,一切我们所经验到的,都受无明的制约。

我们将业行视作我而不是无我,每个经验都与我有关,这就叫无明缘行。

觉知正法是觉知法的本来面目,事物如其本然地被认知,被看成“法”而非“我”。

受无明制约的身心

巴利语Avijjapaccaya sankhara的意思是:无明制约了业的形成。换句话说,无明制约了五蕴所成的身与心。这话是说,当我们不明了真相而从无明的立场运作时,一切我们所经验到的,或是作的、说的、感觉的,都受到无明的制约,无一例外。

“我见”具有这般性质的盲点。当我们将业行视为“我”而不是“无我”,每件发生的事、所体验到的事,都与有个“人”、“色身”的感觉有关,“我”成为一种认知,这就叫无明缘行。

如果你能洞悉所有的因缘都归于无常,所有的法都归于“无我”,那么觉知或明,真理或正法就会现前,而不是无明与业习。觉知正法就是觉知法的本来面目,其余的就会自然跟上,事事物物都如其本然地被认知,没有丝毫扭曲:意识、五蕴和感官世界都被看成“法”而非“我”。

“苦”从何来?

你生命中的苦究竟是什么?为何你会受苦?如果你探究的话,你一定会追溯到无明缘行这个环节。有种苦是自然生成的,譬如:饥饿、老化、生病,不过这些苦都堪受得了。没有什么我们承受不了的苦,生病、衰老与死亡一直是我们能够忍受的,它并非真正的苦。真正的苦是由“我见”及认真彻底地执取它而生的贪爱、瞋恚、与愚痴。这些我们创造出来的,包括对于不正见、偏见、成见的种种执着,及所有我们应当负责的憎恶,都可以追溯到无明缘行这一环节。

只要仍然坚持处于无明的状态,黏着于“我见”,我们就不可能期待事情会有太大的改善。或许藉由作个好人,我们可以稍微改善情况。可是只要对“我见”的执取还存在,无明烦恼就必然存在,连我们做的善事也都源自于无明,这样的善是无法引导任何人出离苦恼的。如果我们没有智慧,我们会试着做一些好事,蛮以为自己可以告诉他人什么对他们是好的。但最后,我们却伤害他人,并且惹出一堆问题。

>观察“我”“我所”如何产生

在这一刻,事物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你的身体正在坐着,不是吗?你能感觉到事物—愉悦的、痛苦的、热的、冷的或任何感觉,这就是事物的真实面貌。里面没有“我”,我们也不去创造一个我。若把注意力放到事物的本来面目上,我们就能看到当“我”及“我的”产生时,我们接下来的动作是些什么──我想到什么,我感觉到什么、我想要什么、我不想要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或者我们能觉察自己如何在自己的心中创造出对他人的观点──“我见”,我对你的看法。因为在心中制造很多他人的我相,我吃了不少苦,并非真的有人虐待我,而是过去我对自己或别人制造了一堆图案──畏惧他人的看法、妒嫉、羡慕、贪婪、占有。对他人,我也曾有偏见和观点,我认为他们真正的德性是什么;以及我对他们真实意图的怀疑。对自己、对他人、对父母以及对自己最亲的人,我们都勾画出一些图案,于是苦就从这些创造出的图案中产生出来。

苦是什么?老实地问你自己。什么是你生命中的苦?昨天当我走到田野,冷风吹过来,那是苦吗?我可以让它变成苦──“我讨厌冷风,我不喜欢它。”但实际上,根本没问题。我的意思是那是自己完全可以承受的。如果就在心中不将它变成任何东西,它只是冷风──如此而已。 (摘自《香光庄严》81期)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