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次第(摘要)
欢悦、喜悦、轻安
不悔就渐渐有欢悦,每天早上醒来真的很舒服,而不只是一天、两天,要有一段相当的时间,愉快的结果,你就自然的能做很多事。喜悦没有那么明显,欢悦在心内渐渐任运而转就叫“喜悦”,从早上醒来以后的行、住、坐的生活都很自然,很顺利,而且很少有杂念,没有去想生命到底要干什么?有没有喜悦,从一点大家就知道:当你自己一个人住时,不觉得煮饭讨厌,也不觉得洗衣服讨厌,不觉得做什么讨厌就是“喜悦”。做学问要悠游涵泳,为什么要少事、少务?让你的心从容不迫,做事不紧张,有能力,时间够、空间够,够你从容转还,才能细心观察,这时才有办法修毗婆舍那。像今天的工商社会,讲快速的,人人都完了。等到一旦退休,教他们走路慢一点,观察脚步都很难。教他的心念试着放慢一点,他觉得无聊。长久的喜悦一定就有轻安,《瑜伽师地论》说,轻安刚刚来时,也是不知不觉的。长期喜悦没有间断之下,终于有微微轻安,随身而转而不感觉,后来努力的修,终于渐渐的很明确的感受到了轻安,这时加紧修奢摩他(止),一定会进入触乐,接着就入定了。入定之后能够善修前面的“观法忍”,当然就见法了。如果在“观法忍”的整个过程生信,有内正思惟,但没持好根、戒,即使戒没持好,有在修根,也就是说在观法忍到修根的过程中,也会渐渐有喜悦、轻安而见法,这时不一定有初禅,但有未到地定的基础。有未到地定就能轻安,只是没有“现法乐住”。得“现法乐住”,若在身体的某一部分稍稍不舒服,赶快盘腿打坐,会好的。终于见如实、知如真,就厌→无欲→解脱→涅槃了。
这是整个道次第,大家这样考究就知道,大家一直不能上进,到底卡在哪里?(完)
──摘自《嘉义新雨》(35)
“法次法向之修行次第”一文,陈重文讲
(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修道次第(摘要)
正念、正知:“正念”是明白觉知当前的心念,“正知”是明白觉知所观照的对象。正念,正知于瞻视、观察、屈伸、俯仰、穿衣、持钵、眠、觉、语、默、动、静、行、住、坐、卧。
具惭愧:“惭”是厌恶恶行,“愧”是害怕恶行,为尊重自己与尊重他人的善心。此二法能守护世间的道德。《杂阿含经》578经:“常习惭愧心,此人实希有,能远离诸恶,如顾鞭良马。”《杂阿含经》749经:“若起明为前相,生诸善法时,惭愧随生,惭愧生已,能生正见,正见生已,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次第而起,正定起已,圣弟子得正解脱贪欲瞋恚愚痴。”
戒清净:包含比丘受持“四遍清净戒”:
一、别解脱律仪戒:比丘必须遵守227戒(在家则受持五戒、八戒)。
二、根律仪戒:以正念防护诸根,保持舍心,不执取可喜、可厌的境界,不为淫、怒、痴所渗透。护诸根则得到三妙行(三善行):身妙行、语妙行、意妙行,离身、语、意恶行。
三、活命遍净戒:以适当的方式取得必需品(在家则以正当职业过生活)。
四、资具依止戒:在使用衣、食、住、药四种资具(必需品)之前、当时、之后,适当地省察、运用它们。
饮食知量:对饮食省察所从来,不为娱乐、炫耀、美白,只为支持身体之需,以便修习梵行。
受持警寤:初夜(6-10pm)、后夜(2-6am),甚至彻夜犹精进、不放逸静坐、经行而不眠。
四念处:安住及观察身体(入息、出息念、四威仪、三十二身分、四界分别、九种尸体),感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心念(贪、离贪、瞋、离瞋、痴、离痴、收摄、涣散、大至心[色、无色界心]、无大至心、有上心[世间心]、无上心[出世间道心、果心]、专注、无专注、解脱、无解脱),法念(五盖、五蕴、十二处、七觉支、四圣谛)。
──摘自《嘉义新雨》(35)
明法比丘 撰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