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原始佛教(一三三)

四念处法门 ①

林武瑞 主讲 李慧娟 整理

修学四念处的理由

我们为什么要修学四念处法门呢?

①人类的身心结构和烦恼的现象具有普遍性和共通性──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当初说法,是为了解决人类身心的烦恼,并不是要讲一套形而上或者是高深的哲理,来让我们玩味的。佛法是对有情众生说的,对于有情众生的身心结构,我们一定要去了解,就好像医学院的学生在他的学习过程,一定要做人体解剖,了解人类的身体结构是什么样子,将来他在替人看病的时候,才能够了如指掌。所以佛法刚开始的第一步,对于我们有情身心的结构是怎样观察的?

若依佛法的观点来看,我们有情众生是五蕴和合的而已。不分人种,不分男女老少都是一样。就人类的生理跟心理现象来讲,比如说生气,不管哪一种人当生气起情绪的时候,我们共同的感觉大概离不开全身会发热,呼吸会急促,血液会流得比较快,或我们的血压会上升、脉博的跳动会增快等现象。

我们有情众生的生理现象具有这种普遍性和共通性。换言之,佛法本身也具备一种普遍性和共通性,法是常住的,它在时空当中不会有所改变,不会说这个佛法只适合东方人,而不适合西方人,或不适合某个民族或种族的人,因为人性是有其共通点的。假如有一种修行的方法,适合各类的人种,也不分男女老少,那这种方法,就是值得我们去采行。

②凡合乎四圣谛原理的修行方法,即为有法次法向的修行法──释迦牟尼佛证道以后,第一个去找的是当年跟他共同修行的五比丘,然后他第一次说法就是说四圣谛。五比丘听他讲完四圣谛以后,就开悟见法。可见四圣谛是佛法的根本原理,我们甚至可以从后来的经典,发现它们对四圣谛各有不同的开展。可能有的比较强调“苦”,有的比较强调“集”,有的比较强调“灭”,有的比较强调“道”。不同的经典里面有不同的发挥,在大乘经典里面看到很多直观涅槃的方法,或者是当下证悟的方法,这可能都是后来在强调“灭”跟“道”,有比较偏重性的发挥。这种发挥对于后来学者的影响究竟是好是坏,今天是值得我们商榷的。

如果我们从四圣谛的道次第来讲的话,应该是先如实的去认识痛苦的现象是什么,然后再去找出造成众生烦恼的原因是什么,接下来应该采取怎么样的修行方法,去摒除困难,解决烦恼,最后就可以体证涅槃。总而言之,只要有一种方法,整个过程中它合乎四圣谛的法门,那么这种方法就是符合佛陀原来的教导,这是第二点我所要讲的。等一下我再来谈四念处法门的修行方法,引证它跟四圣谛的关系。

③从原始经典可找到具体的证据,证明此法门为佛陀在世教人的修行法门,以及因此可证道。佛陀时代的修行者修这个法门可以证道,今天在我们这个时代,修持这个法门,也一定可以证道。

我们用经文来稍微介绍一下,在《杂阿含经》639经跟640经,都提到相同的事情,就是佛陀的两大弟子舍利弗跟目犍连涅槃之后,其他的人都非常的遗憾、伤心,所以他们就来找佛陀,跟佛陀谈起这件事情。在639经中记载舍利弗跟目犍连涅槃不久,世尊在每个月的十五日面对大众布萨的时候,世尊观察大众,他说:“我观大众,见已虚空,以舍利弗、大目犍连涅槃故。”可见他非常器重这两大弟子,他说:“我声闻惟此二人。”我最得意的门生就这两个,“善能说法、教诫、辩说满足。有两种财,钱财及法财,钱财者从世间求,法财者从舍利弗、大目犍连求。如来已离施财及法财,汝等莫以舍利弗及目犍连涅槃故愁忧苦恼。譬如大树茎枝叶华果茂盛,大枝先折。”他说当一棵大树要倒下来的时候,最初是枝干先倾斜倒下去的。“亦如宝山大岩先崩”就像很大的山要倒下去的时候,是里面最大的岩石先崩溃下来的。“如是如来大众之中,舍利弗、目犍连两大声闻先般涅槃,是故比丘汝等勿生愁忧苦恼。”世尊就安慰他的弟子说,你们不要因为这件事而生起了愁忧苦恼。为什么?(摘自《新雨月刊》第64期)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