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智慧禅
①
Sujiva禅师
主讲于美国
张贵人 陈慈兰整理
智慧的意义及类别
开始修行阶段,虽然尚未生起智慧,但是,对“智慧”至少要有某种程度之概念上的了解,才不致于偏差到别的方向去了。智慧是什么呢?修行上的智慧和想、识虽然都是以知为性,但是其知的行相各不同。三者区别如下:
1. 想知(primitive perception):即想的知识,比如,当一个天真的小孩看到钱币时,只知道其颜色、大小、形状而已。
2. 识知(consciousness knowledge):即心识的知识,比如,当一个乡村人看到钱币时,知道它的面值,可以用来买卖。
3. 慧知(wisdom knowledge):即观慧的知识,比如,当一个银行家看到钱币时,不仅知道它的颜色、大小、形状和价值,也知道它本身的质量、成份、来源和如何铸造等等。
所以,观慧的知识是透彻、正确、圆满的了知,是以通达诸法的本性为相的。
修习智慧有三个层次:1.闻所成慧,2.思所成慧,3.修所成慧。前二者是观念上、思惟性的,虽然可以用来帮助实修和净化身心,但其力量不够深入,况且多谈理论,往往容昜产生情绪化的争议、辩论。至于第三种“修所成慧”亦分二种,一是定禅的智慧,如各种神通等,这种智慧不能得解脱;另一种是智慧禅(Vipassana)的智慧,它是观察和体证三法印,这种智慧才能解脱生死。
内观智慧禅之目的及内涵
修习智慧禅的目的,不只是要成就智慧,最重要的是,它能净化行者的心。一般人的心,时时刻刻被贪、瞋、痴所侵,不自知而忧悲苦恼;修习观慧就是要净化和去除一切不善心,以得脱离苦海、解脱生死。
修习智慧禅,不是用观想和思惟的,而是直下体会自然现象和真实法,也即是对名、色法之快速、剎那、当下的变化、以及其生灭过程要观察得一清二楚。一般人生活在观念的知识领域中很久很久了,要转去观察自然现象和真实法就不习惯了,不昜进入情况。
修习智慧禅,初步开始先教授观察身受(physical
sensation)和觉受(mental feeling),但有些人根深蒂固的世俗观念成习了,即使听了几十次,也修习了好久,但还是不能了解自然现象是什么?四大、十二相是什么?自然现象不是由想像,也不是由判断而来,而是从正念中亲自见到、体会到的,举例来说:
1. 痛:观痛是什么呢?观痛不是忍痛,而是要观察它的变化过程,痛本身是由僵、拉、剌、麻、酸、痒等变化来的。
2. 腹部呼吸:怎么观腹部呼吸呢?interview(小参)时,我问学生:“有没有注意到腹部上下起落?”学生答:“有。”我再问:“那腹部上下起落间的变化如何呢?”学生就答不出来了。自然现象(或称法/
有为法/ 行/ formation)就在腹部呼吸或鼻孔呼吸里面啊!可是一般人都不清楚,观不出来。腹部呼吸起落的振动是风大、软硬是地大、冷热是火大、稠粘是水大,所以才会产生动作和感觉(sensation)。
3. 鼻孔呼吸:亦是如此,要观察呼吸冷热的感觉过程才是智慧禅,仅注意呼吸冷热的转变是止禅。
观到以上所提到的这些自然现象还不算是智慧,但可称为是“慧地”,种下智慧的种子,即慧的远因。必需再彻底的观下去,了知自然现象变化过程之间的分解、细分解;当粗的现象消失,细的现象同时升起,现象愈来愈细(观的力量),却愈来愈清楚(止的力量),“三法印”就展现出来了。这样如实洞晰、彻见的“三法印”才是经典上所谓的“智慧”了。
三法印──无常、苦、无我
无常“无常即五蕴”。色、受、想、行、识是五蕴,因为这五蕴的相都是剎那生灭的,所以是无常。五蕴有生有灭、即生即灭,生与灭的滞留时间不会超过一剎那,所以称之为“无常相”。观到无常相之后,再继续努力,以观察其变化过程中每一细节的内涵,也就是说,加强止观的力量,观察每一细节中更细的生灭法(好像做化学实验一样,分解再分解),这种直下体验无常的智慧称之为“无常观智”。(未完待续)
──
摘自《嘉义新雨》(34) 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