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原始佛教 (十六)

内观智慧禅

               Sujiva禅师 主讲于美国
            
  张贵人 陈慈兰整理

苦有三种:

1. 身心苦苦:坐的太久了身体疼痛是身苦;坐久了没有成绩而沮丧是为心苦。

2. 坏(灭)苦:因为执着喜欢的感受,一遇上不喜欢的就感到痛苦。修行到某个程度,真正了解到生灭法后,乐的苦受也会变成苦受了。

3. 行苦:即行相之义,而此行之相是恼热、逼迫的;即观察到一切诸行无常,仅被相续的假相所覆盖,一切诸行即生即灭,不稳定,无真实性,无安命之处。

无我“五蕴非我”,即五蕴没有我相。修习到“生灭随观智”的时候,即观察到身心没有一个永远存在的“我”或“灵魂”在主控身心(名色)的现象和变化过程,那正在观察的“人”不是“我”,是心识(名),而被观察的目标也不是“我”,是色身;名色只是自然现象的生灭关系,名色(身心)全部都是因缘所生的自然变化过程(一组法衍生另一组法)。在观察时,如果还有“我”的观念或“我见”存在,那么自然现象就不会很清楚,三法印也不会明显。所以,从修学开始,建立“正见”是很重要的,最低限度要除去所知障,心要柔软、开放,才能接受和体验。

三法印是一体三面

智慧禅就是要亲自直接体验三法印的内容。三法之意义都是一样的,只是不同名相而已,为了应付不同根性的众生,才分别用无常、苦、无我三个名相。经上说,“无常即是五蕴”;又说,“无常即是苦,因有五取蕴所以是苦”;再说,“五蕴非我(无我)”。所以,三法印一体三面,三法都是实相、真理。

智慧禅里,初学者刚开始观到的“无我相”尚带有观念性变化,以及有观念性的苦;譬如观痛,要到能观到痛的变化过程以后,才会慢慢放下对痛的恐惧、执着(不喜欢/ 瞋心),才会放下“我的痛”的存在;然后,才会观到自然现象……诸如明显或强烈的四大现象,这时才算是没有观念性的无我相,也才开始生起修行上的正见和初步的智慧;这之后,心会比较清净、快乐,比较远离贪瞋痴了。再继续修行下去的话,无我相将会更清楚,同时无常相也跟着明显起来;当更深细的、即生即灭的无常相展现时,无我相又比之前更清楚了。无我相、无常相随着观力与定力的强化运作,相互托衬、相互突显。到了这个程度,将体验到一切行(法/formation)都不停地在剎那剎那生灭,一切行在“风质”里即生即灭,要存在什么东西都不可能的,所以哪里会有“我”或什么东西呢?“我”本来就没有!至此,对“我”和“我的”放下更多,瞋心不生起,也不必计较。

如实观到名、色法的一生起即坏灭,以及观到诸行的如箭、逼迫、苦恼性时,不但体验了无常,也体验到苦相和行苦;因此,会产生厌离心(renunciation/即放下假名施设,超越观念的现观/ 即十二缘起的“触”断),此时无我相将又更突显、清晰了;就这样,无我、无常、苦环环相续,互为关系。只要正念够深、够细,所明澈洞悉的一切行将全部都是无常、苦、无我,所以说,三法印是三面一体的。

 

              发 愿
               ◇ 明法比丘

善愿可导致今生、来世的善向、善果,发善愿时,内心即刻有和平、温馨之感;发恶愿可导致今生、来世的恶向、恶果,而未伤害人物时,已即刻伤害自己。

《中部》第六经《愿经》,佛陀说比丘祈愿“为同行者所爱、所敬重”“得衣、食、床、药”“施衣、食、床、药者得大果报”……乃至祈愿克服恐惧、得禅、断结、得神通、解脱,都应守戒、修禅定、修观禅,才能满愿。比丘(或在家众)在正当的基础上,无不可祈求世俗的名声、资具等,但须知善果乃是自己种因之报,而非他力所致。

佛经中也有为一切众生祈求的善愿,特别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如《慈经》说:“无论众生是强的、弱的、长的、粗的、中的、短的、小的、大的、可见的、不可见的、远的、近的、已生的、未生的一切众生,愿他们吉祥平安!……”修慈心观,甚至是佛教徒每日要祈愿念诵的经文。不管是为自己祈求或为他人祈求,却含有无明的成份的“后有爱”,将引生未来的果报。但是对于善愿,佛陀并不反对,甚至鼓励。

佛陀为凡夫时,因发愿行菩萨道及有强大的意欲行持,才致使成佛。传说佛陀出家时发四种愿,即:愿济众生困厄,愿除众生惑障,愿断众生邪见,愿度众生苦轮(《普曜经》卷四)。佛陀所开示的“四神足”就有欲神足。愿或欲,肯定可引发修行的动力,但容易夹带杂染的贪求,需要以舍心(平等心)来净化它,以免引生苦难。

                    ── 摘自《嘉义新雨》(34)  2001.2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