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悟初果的方法 ④
在《杂阿含6经》中佛陀言:“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诸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
所以一个行者必须静心去观察周围世间人的苦,才能入道。最容易观察的到的是病苦、死苦;心里肯定这些苦是存在之后,再返回头肯定自己也会得病苦、死苦。
我们观察一下自己,是不是对这色、受、想、行、识五蕴爱喜呢?因为爱喜的缘故,我们才于苦不得解脱。所以对苦,自己的、他人的,必须要能知道,见得到,明白它。我们因为都不明白它,而且以颠倒心去做,所以佛陀才说我们喜爱苦。若能修到知苦,还要进一步离于苦的根源,心中对色相不起欲贪,要离于对色相的欲贪,这即是所谓离于色执取蕴(心中生起对色相的种种爱恋执取),心才能解脱于对色相贪爱所起的苦。
在《入阿毗达磨论》里提到我们的烦恼有七随眠:即是欲贪、瞋、有贪(执取生存的贪)、无明、慢、疑、见。欲贪与有贪可归纳为贪,而成六随眠。《俱舍论》把见又分为﹕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而成十随眠。
须陀洹道须断五下分结的疑、戒禁取、身见三结或三随眠,这是见道所断的烦恼(随信行与随法行的行者1)。他们的修行着重于戒学,定、慧学次之。若是僧尼,于细微戒亦生大怖畏,犯则随悔,如此随顺于梵行而学戒。须陀洹道要断的三结都是与邪见有关,我们必须看清楚修道要断除的烦恼是什么,抓准主要的来对治,才能见效。
断第一个烦恼:疑结
疑是指对三宝的疑惑,即不信佛陀、法、僧三宝,不受三学,不信过去与未来世,不信因果业报的道理,对缘起法有疑心。它的特相是怀疑,作用是起动摇。现起是犹豫不决及有多种立场,近因是不如理作意。
要对治疑惑的三步骤是:一,是要知心生疑惑;二,是以法治疑惑;三,是要确实知道疑惑解除后于将来不再生起。
1. 知疑
修学的人应思惟所遇到的善知识,行为端正吗?戒定慧学如何?言行一致吗?等方面,然后听他讲的道理,再比较观察,对善知识的疑是有必要的,这对接下来的修行关系重大。
对佛陀法的疑惑主要是怀疑三宝、过未现三世、业报、能否证果等。在《杂阿含715经》中世尊说:何等为疑盖食(原因)?有三世,何等为三?谓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于过去世犹豫,未来世犹豫,现在世犹豫,于彼起不正思惟,未起疑盖令起,已起疑盖能令增广,是名疑盖食。
这是针对三世的疑惑。它是很严重的,因为它是邪见的关系。可惜很多人自己都不知道,却对指正他的人起排斥的念头,浪费口舌于无利益的辩论。
在往后的修行路上,心中所生的疑惑会是很多的,有时能够问人或自己解除,有些就连善知识都解决不了,要自己慢慢修,过一段日子,慢慢解开疑结。我们要知道,证阿罗汉果的人是很少的,若他/她是僧尼,因为出家戒的关系,是不会对人宣布的。若他/她是在家众,他/她看到出家众都默而不宣,他/她会向人宣布吗?宣布了又有谁会相信呢?
2. 破疑
依《相应部·觉支相应》所举的有四种破疑法:即是疑时思惟对证(1)依善不善法,(2)呵责无呵责法,(3)劣胜法,(4)黑白法等;来如理思惟佛陀法,以防止新的疑惑生起,并灭除现有的疑惑。
此外,用以下六种方法也能消除疑惑:(1)精通佛陀法;(2)向有修学者询问有关佛陀、法、僧的问题;(3)透彻了解戒律;(4)对佛陀、法、僧的真实性建立信心;(5)结交善知识;(6)讨论有助于灭除疑惑的适当言论。
根据《杂阿含715经》里佛陀说:何等为疑盖不食 (不生起)?彼缘起法思惟,未生疑盖不起,已生疑盖令灭,是名疑盖不食。
初修行者若不能修定也无妨,虽然禅定时纯净的心对观禅有帮助。观照因果的法则是要明白造业与果报的关系,这样能对缘起法有些认识,当一个人对缘起法了解后,就能对三宝,缘起法与生死轮回的疑惑消除掉。这是须陀洹道要断的三结之一。当一个人彻底断除了疑惑,他会知道涅槃是有的,佛陀是证悟的圣者,也知道佛陀所宣示的法是真实的,戒的确有必要也必须持守,八圣道是去向涅槃之道,也相信世上有修行人,以及有证悟的贤圣僧。
3. 无疑
依上述的十种方法消除了疑惑,一个行者心里不生疑惑,并于未来永不生起。就算会生起,行者也能依正确的方法消除疑惑。
注:1. 信行和法行的行者也叫随信行和随法行,他们在接触佛陀法后,对三宝生起信心,然后依法修持。渐渐学习道迹,受教受诃,然后得究竟智。这在《中阿含·阿湿贝经》中提到。 (摘自《福聚院》网站
法增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