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自己
②
从“忍度”说起
曾经有人抱怨子女不听话,很苦。我说:“这是你的子女呀!你忍耐你的子女,是因为所有的爱与希望,都放在自己的子女身上。你忍耐他们,是在忍耐你自己的爱。多少忍耐、等待与岁月,都是基于爱啊!”忍是菩萨的大事,修行菩萨道要先修忍,照顾子女是在修父母的爱;更进一步,最好再修习慈悲与智慧,转化父母的爱也是修行的法门。
我举一个例子。现代的年轻人吃不了苦,尤其是女生,怀孕了,身材会走样,过程也很辛苦,愿意生一、两个孩子就很难得了。怀孕的妈妈心烦时,我会说:“你摸摸肚子,孩子在肚子里时最乖。不会乱跑、不会回嘴,你也不用换尿布,这是个省事的阶段。一等出生,既喜悦又疲累,初为人母也常会有懊恼疲累──无法一觉到自然醒,半夜要换尿布泡奶瓶,要抱抱。从头到尾要多少的耐心,此时,只有忍──忍—忍。
也不要想着孩子快快长大,每个阶段都是最乖的。还抱在手中时,不会顶嘴,给什么吃什么,不会跑去玩电动玩具,不必上学,──整晚只哭一、两下,这多好。上学后,老师说他逃学,跟小朋友打架,成绩不好,这些也都只是小事一桩!以后追女朋友失意了,爱别离、怨憎会,生活中尽是求不得苦。
佛法说,老、病、死固然是苦,还有一种五蕴炽盛苦。其实人的一生,一直在过程中度过。成长固然是本来如此,衰老、生病、死亡,也是本来如此。面对物理、生理变化,又有社会、心理的变化,人要学习,从头到尾都要学习。──人的一生就是来学习修行的,其中最需要修行“忍”的,是自己。
“忍”,是菩萨道的学习课题,它不只是慈悲而已,因为“忍”是在每一个情境、每个状况、每个当下的修行,这样的慈悲需要多少的智慧啊。
忍度
忍辱不一定是“忍度”。“度”是超越的意思,超越什么呢?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从成佛来说;一是从众生的习性来说。从成佛来说,“度”有自度度他的意思。自度是上求;度他是下化。上求佛道要学佛,有一分的自觉,自觉是内化;下化众生,是摄化、护念、利益众生。从众生的习性来说,忍不只忍耐,不只是刀插在心上的忍耐,忍辱要不受伤害,看到自己没有怨尤,接受它,面对它,在佛法中找到自己身心的安住,有超越才叫“度”。
为什么需要修“忍辱度”?前文说,五度以般若为导,当我们以般若智慧来观照,就会发现“忍”的必要性。首先是众生的内在有烦恼、愚昧、无明,这可从众生忍、无生法忍来谈。
众生忍
众生是冲动愚昧、无明、烦恼、不能坚忍
生忍,又叫做“众生忍”,对一切众生忍辱不瞋,就是“众生忍”。我们一般的思惟模式是:“我已付出那么多,你怎么这种态度、做法?我当然生气、愤怒。”这已表现在身口的行为了。
再则,我们根本不知道世间有多少的因缘差别,这就是“无明”。“无明”即是不知、不足、不尽,有内在打结的烦恼,但没有发出身口动作,虽然没发作,却会造成身心的不和谐。
有时,立场不同,连老天爷也做得不够!下雨,一个晒米粉的说:“糟了!老天爷怎么不疼我,雨还下不停,我在晒米粉耶!”一个卖雨伞的说:“我的生意真是好。”一个物理现象的下雨,每个人的解读都不一样。千差万别,永远有距离。
我再说一个众生冲动的例子。有个人去古董店看古董,古董店的老板看这个人走路“三角六肩”,横冲直撞,就对他说:“可以看,不可以摸。”对方我行我素地说:“摸一下又没怎样。”仿佛更故意似的,后来真不小心撞破了一个古董花瓶。老板就要那人赔钱,结果那客人竟然说:“你怎么这般不讲人道、人权!我被你的瓷器割伤、流血了,你没有先处理我的伤口,却只在乎你的古董。”人道?人权?在还没有受伤之前是没得谈的,一旦受了伤,就大肆张扬起来。此时,古董店的老板除了自认倒霉,也要将赔古董的事情与客人在店中刮伤的事,一并接受、处理。
接受、面对、处理,条件是如此,因缘是如此,众生有愚昧、烦恼、无明,各有立场──我、我的,这是对众生修忍,就叫做“众生忍”。
(摘自《香光庄严》第94期
释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