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愚人的譬喻】(6)
《百喻经》      灌甘蔗喻

昔有二人,共种甘蔗而作誓言:“种好者赏,其不好者,当重罚之。”时二人中,一者念言:“甘蔗极甜,若压取汁,还灌甘蔗树,甘美必甚,得胜于彼。”即压甘蔗,取汁用溉,冀望滋味,反败种子。所有甘蔗一切都失。

世人亦尔,欲求善福,恃己豪贵。专形挟势,迫胁下民,陵夺财物,以用作福,本期善果,不知将来反获其患殃。如压甘蔗,彼此都失。

注释:

①誓言:表示一定按所说的去做。本文指双方共同约定。
  ②败:腐烂、败坏。
  ③恃己豪贵:依仗自己有权势。
  ④善果:善,佛教名词,与恶相对,指符合教义的言行、意识。善果,依善行所得到的美好、善良的结果。《本业经》有:善果从善因生之说。

译文:

过去有两个人,同时种植甘蔗并约定说:“种植好的有奖赏,种植不好的要重罚。”这两个人中,有一个心想:“甘蔗非常甜,如果把汁压出来,再用来浇灌甘蔗林,甘蔗定会甜美无比,肯定会超过他。”于是他就压出甘蔗汁用来浇灌,期望增加甘蔗的甜美,却反而使甘蔗苗的根腐烂,结果所有的甘蔗全都坏死了。

世上有人也是这样,想得到美好和富贵,就依仗着权势,巧取豪夺,压迫百姓,掠夺财物,用作培福,本来希望得到富贵的结果,殊不知将来反而会招致灾难。这就像压蔗浇蔗苗一样,不仅损失了种植的甘蔗,而且连已有的甘蔗都损失殆尽。

辨析:

依主观判断行事的人和现象是随处可见的。只凭主观愿望一意孤行,与蛮干无异。好比教育子女,溺爱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将相出寒门,纨绔无伟男。”就是这个道理。这个比喻故事,并没有只停留在对个人做法的评价上,而是进一步以佛家的眼光去观察阶级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有人认为:佛教是与世无争的宗教信仰,是出世的哲学。这只是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佛教教义的底蕴。我们认为,佛家的无争与出世,本身就是对不平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抗,至少是对现实的不满在意识思想上的表现。它对人生社会是起了不可低估的干预作用的。只是它往往采用了回避其锋芒,而不是激烈冲击的暴力形式,这更能赢得人心的拥戴。

凡是用权势夺来的财富,终究不能长久。秦始皇吞并六国,一统天下,何等显赫,到二世十余年的功夫,就灰飞烟灭;八旗子弟入主中原,何等的气焰,距今也只有几百年。财富属于社会时,人们才会珍惜它,如果它只聚集到少数人的手里,就会变成导致灾难的根源。(摘自《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供你思考:

圣法法师在《百喻故事广释》里说:“天下父母心”,可是爱的方法不对,也可能害了儿女养成坏习惯。商人赚钱,然而赚钱的方法不对,也可能造成失败。工作方法不对反把事情弄坏。

在“灌甘蔗喻”中,甲的甘蔗慢慢枯萎了,乙的甘蔗却一天一天茂盛起来,这就是方法的对与不对而已。

聪明的人反被聪明误者比比皆是,做流氓做小偷的,以为可以不劳而获。欺骗拐诈的人,以为只要动三寸口舌就获得财物,可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没有种杂草而得到稻谷的道理。

占他人的便宜,结果反受其害。譬如贪污枉法,过量的农药毒害他人,工人偷工减料。商人用欺骗获得暴利,结果必受其应得的报应,每种职业都可以报效社会,每个人也可以剥削社会,问题在我们的存心良与不良而已。

人若存心良善,眼前虽吃亏一点,将来一定有良好的果报,奸恶的人虽占一点的便宜,人格堕落,人人厌恶。做人做事方法不对,也会造成不良的果报。是故须学佛的理由在这里。

上一页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