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愚人的譬喻】(10)
《百喻经》     人说王纵暴喻

昔有一人,说王过罪,而作是言:“王甚暴虐,治政无理。”王闻是语,即大瞋恚。竟不究悉谁作此语,信傍佞人,捉一贤臣,仰使剥脊,取百两肉。有人证明此无是语。王心便悔,索千两肉用为补脊。夜中呻唤,甚大苦恼,王闻其声,问言:“何以苦恼?取汝百两,十倍与汝,意不足耶?何故苦恼?”傍人答言:“大王如截子头,虽得千头,不免子死;虽十倍得肉,不免苦痛。”

愚人亦尔,不畏后世,贪得现乐,苦切众生,调发百姓,多得财物。望得灭罪,而得福报。譬如彼王割人之脊,取人之肉,以余肉补,望使不痛,无有是处

注释:

① 佞(nìng)人:专门取媚于人的小人。
  ② 仰使剥脊:仰,命令,剥脊,割背上的肉。
  ③ 截子头:砍下他的头。
  ④ 是处:办法、方法。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讲国王的过失和罪恶,他这样说:“国王非常暴虐,治理朝政没有方法。”国王听到了这话,十分恼怒,竟然不追查是谁说的这句话,听信诽谤献媚的小人挑唆,把一位贤能的大臣捉来,下令从他的脊背上割下一百两肉。后来有人证明不是他说的。国王心里很后悔,命令用一千两肉为这位大臣修补脊背。这位大臣夜里痛得大声喊叫,国王听到他的声音,就去问他:“为什么痛苦呢?割了你一百两肉,还给你十倍的肉,你还不满足吗?为何还痛苦呢?”旁边的人回答:“大王如果砍掉臣子的头,即使给一千个头来作为补偿,仍免不了臣子一死;大臣虽然得到十倍的肉补偿,但仍免不了痛苦。”

愚蠢的人也是这样,不考虑将来,只图一时快乐,把痛苦推向大家,支配百姓,掠夺财物,还想要消除罪孽,从而得到福报。这就好比国王割下别人脊背上的肉,用别的肉来补救一样,希望使人不痛苦,是办不到的。

辨析:

生活中已经出现的失误,往往很不容易弥补,因为此时此刻的觉悟,已无法使彼时彼刻的时光倒转。因此人们常说:三思而后行,或慎思而行。这都是先人从历史经验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对一个人来说,不犯错误并非容易的事,重要的是决不能犯同样的错误。人生是短暂的,机遇也是有限的,如果连有限的机遇都未能抓住,又犯了难以弥补的过失,那么就会使本来应该有所作为的人,成为平庸的人。

本篇的喻意,直指有一定权力地位的人,不应有只顾眼前痛快,不顾后果的短期行为。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若抱着风水轮流转,不捞白不捞的认识,不能为民解难,反而置百姓于水火,那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可以看出,佛教高僧们在宣传基本教义的时候,并没有远离现实政治,也并非对当权者避而讳之,而是力行劝戒,广行宣讲的。据此,我们可以看到,历代政教之间的相互关系十分微妙,往往表现出既相互利用,又保持一定距离的特殊关系。(摘自《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供你思考:

圣法法师在《百喻故事广释》里说:从前有个国王,听到有人说他残暴无道,又听信小人的谗言,就把一位贤臣抓去,割了他身上十斤肉。事后才知道非贤臣所讲,国王过意不去,即补偿他一百斤肉。可是老臣一直呻吟痛苦,国王说:“我割你十斤肉,补你百斤还不够吗?”旁边人说:“假如大臣被人割下一个头,补他一千个头,他能满意吗?”

电光易灭,石火难留,逝水绝归源之路,落花无返树之期。人每天都在讲话,而讲话虽被空气吹了,其好与坏都留在人的心里。

世间每每逞一时的意气铸下大错!或造着罪业,过后虽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所以要学佛、修学智慧、明是非邪正善恶,方不会造业作恶。世人有一点长处都希望人家夸赞他,有一点缺点都希望人家隐藏。人又最喜欢讲人家的是非,而批评他人的缺点,所以世间的是非就多了。

仗势欺人也是世间常有之事。必使生生世世互报冤愆,互寻仇恨,谓之苦轮。有财有势时不可一世,希望人人敬伏,不欲人说一个不字。卑者弱者只有在背后说几句不平话泄泄气,往往惹祸上身。如此之冤恨,遇因缘必有报应,故世间永远也没有太平日子了。

上一页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