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伐树取果
【愚人的譬喻】(23)
《百喻经》      斫树取果喻

昔有国王,有一好树,高广极大,当生胜果,香而甜美。时有一人,来至王所,王语之言:“此之树上,将生美果,汝能食不?”即答王言:“此树高广,虽欲食之,何由能得?”即便断树,望得其果,既无所获,徒自劳苦。后还欲竖,树已枯死,都无生理。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如来法王有持戒树,能生胜果。心生愿乐,欲得果食,应当持戒,修诸功德,不解方便,返毁其禁。如彼伐树,复欲还活,都不可得。破戒之人,亦复如是。

注释:

① 斫:本义为大锄,引申为砍、斩、断。

② 胜果:佛教名词。指佛果,修正圆满的涅槃境界,在本文比喻部分即此意。故事部分中的胜果指世俗中的美好果实。

③ 持戒:信守戒律而不触犯。树,根本,持戒树,比喻有产生信守戒律的思想。传说在一次佛陀乞食时,农夫问:“你要是耕种,不也就有粮食了吗?”佛陀释迦牟尼回答:“我也是终年耕耘,并获得了不朽的成果。”并进一步说:“我的田地是法,我除去的野草是欲望,我的锄头是智慧,我收获的成果是涅槃。”

译文:

从前的一位国王,占有一棵珍贵的大树,高大茂盛,能结出美好的果实,清香而甜美。这时有一个人来到国王住的地方,国王对他说:“这棵树上,将结出美味的果实,你能吃到不?”这人回答国王说:“这棵树高大茂盛,即使想品尝到果实,又怎能摘到呢?”国王叫人砍倒了这棵树,指望得到果实。树当然不能结果了,白劳累了一番。后来又想把树重新种好,但树已经枯死了,哪有成活的道理。

世上有的人,也是如此,如来法王有持戒修行的教导,信守它就能达到涅槃境界。心中产生修行美好境界的愿望,要求得佛果的境界,这就应当信守戒条,并积善除恶。不能施行念佛、诵经、布施等修行方法,反而破坏禁律戒条。就像砍倒了大树,还想让它重新复活,是不可能的。破坏了戒律的人,也同样是这样的结果。

辨析:

砍树求果的行为是荒诞的,其结果也显然易见。问题是,当发现了这种错误后,再挽救时已经不可能了。这种情况告诉人们:任何美好的事物,有价值的东西,如果想去破坏它,是不难办到的。乘一时之兴或一时之气,不加思考的草率行为,会产生很大的破坏作用;同时,人们不难想到,有的过失犯了可以补救,但有的错误一但铸成就无法挽回,“一失足成千古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其实人生的旅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有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有多少次的选择、判断,但是关键的选择也许只有一次,或者几次,在关键处“三思而后行”无疑是有益的。

个人是如此。一个国家、社会同样是这样,对于处在由传统社会、半封闭的社会转向现代社会,走向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开放型社会的人们来说,在重大问题的抉择上需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在走向物质文明的同时,对于人的思想和道德的教育引导,以及制定正确的政策就尤为重要。毋庸讳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功利至上的风气盛行,发财的欲望迅速地膨胀起来,导致用非正常方式先富起来的投机心理加剧。以权谋私、贪污行贿、走私贩毒、赌博嫖娼、挥霍国家财产、浪费无度,甚至于拐卖妇女儿童各种社会生活中阴暗的部分也暴露了出来。这种状况若不重视,不仅会危害社会,而且凡涉足之人,一旦染指,都很难自拔。最终都会以害人害己告终,悔之晚矣。因此在社会大潮涌动之时,应当头脑清醒,惜身如玉,这才是真正可贵的品格。(摘自《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供你思考:

圣法法师在《百喻故事广释》里说:人是万物之灵,有智识,有才能,有远见,有良心,有道德才是万物之灵。事事皆能思前思后,打算将来的事情,方有万物之灵的价值。可是现实的人生,事事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管将来者比比皆是。譬如杀人而劫财!做盗偷为业,强奸谓娱乐。贪污而欲发财,有花言巧语欺骗为能事的,皆可说是伐树取果。

人是有智识、有远见的动物,可是为了眼前的利益和享受,不惜把将来的幸福和前程都断送掉。故事中的国王为一国的人君,我想不致于傻到不知一棵树砍断了不会再活的道理。故事只是一个譬如而已,譬如有很多意义。举几个例来说:

做儿女的未成年之前,事事都要依靠父母,有求必应。不论衣、食、住、行、读书、医药费一切都是父母的心血。甚至一生所努力省食俭用所积来的财产都要给儿女。儿女应是万分的感激与孝顺才对,但是偏偏给父母失望、伤心,岂不也伤害了自己的人格和前程吗?

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这里是我们的国家。应当同舟共济。可是有人欲破害社会的安宁,有人要做汉奸,或发国难财,国家败了我能安乐吗?

朋友之间互相提携、互相帮助,即是互相有利互相成功。‘见利忘义’挖他人的根,也挖自己的根。社会国家都是一体的互相帮助即互相利益。互相相害即互相有害。佛法说:‘互相因果’,我们要做流芳百世的人,或是要做‘遗臭万年的人’只是我们一念之间而已。

上一页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