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愚人的譬喻】(25)
《百喻经》      宝箧镜喻

昔有一人,贫穷困乏,多负人债,无以可偿。即便逃避。至空旷处,值箧,满中珍宝。有一明镜,著珍宝上,以盖覆之。贫人见已,心大欢喜,即便发之。见镜中人,便生惊怖,叉手语言:“我谓空箧,都无所有,不知有君在此箧中,莫见瞋也。”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为无量烦恼之所穷困。而为生死魔王债主之所缠著,欲避生死入佛法中,修行善法,作诸功德,如值宝箧,为身见镜之所惑乱,妄见有我。即便封著,谓是真实,于是堕落,失诸功德,禅定道品,无漏诸善,三乘道果,一切都失。如彼愚人,弃于宝箧。著我见者,亦复如是。

注释:

① 箧:本文指放珍宝的小箱盒。

② 发之:打开。

③ 叉手:古印度叉手之礼,合掌。

④ 有我:对自身的执著,有我则不能脱离世俗的烦恼。所谓我非我,称之为我。

⑤ 禅定道品:禅定,佛教名词。禅与定的合称,主要指高度集中,专注一境的思维活动。大乘佛教主张以般若即智慧指导禅定,倡“定慧双运”。我国禅宗以禅为宗,讲究“修心”“见性”的顿悟。道品,为通向涅槃之路的三十七种修行内容,如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

⑥ 三乘道果:修持分别达到声闻、独觉、菩萨的三种境界。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贫困穷苦,欠了别人很多债,因无力偿还,就外出躲债。他来到了一个旷野处,发现有一个小箱盒,装满了珍贵的财宝。有一面明镜,放在珍宝上面,用一个盖子盖在上面。穷人见到,心里十分高兴,立即打开。看见镜中有一个人,非常惊恐,便合掌行叉手礼说:“我以为是个空箱子,没有什么东西,不知道您在箱盒里面,请不要见怪。”

普通的人,也是如此。为生死欲望等各种烦恼所包围,纠缠在生死轮回的反复之中,想脱离人世的苦海,进入超脱、澄清的世界,就修行佛教义理,念佛、诵经、持戒,好比发现了宝箱,因为有身,看见虚妄的“我”,如见镜中人一般,执意坚持这是真的,从而堕入生死轮回的旧路。丧失了所做的努力,使专注一境的思维修行、信守修心见性的三十七种内容,脱离烦恼的实践,进入澄明的境界,全部失去。如愚蠢的人,丢弃了宝箱一样。执著地抱着有我认识的人,也同样如此。

辨析:

在中国历史上那些仁人义士,面对死亡,慨然就义的行为,在无我之中,还企望着:留得生前身后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佛教的教理与修行上,讲究由“小我到大我”,即把自我融入无限的字宙空间的方法,专注凝神,体味人的存在并非独有,与自然相谐,从而产生由爱自己到爱一切人、一切物的境界,把自我和整体,即人类相吻合,使自我变得不再狭隘,进入“大我”的境地。这里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无恒、无常,而“我”的偏见在于看不到“我”的变化,以及体现“我”的外部,即外因和内部构成的务件,一切都是“空”。如果坚持“我”就无法脱离生、死、爱、欲等烦恼,因此修持的目标在于:从“大我进入无我”的彻底自由的境界。
                  (摘自《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供你思考:

圣法法师在《百喻故事广释》里说:

这一箱的珍宝,本来是无主之物,他发现了应该是属于他的,可是为镜中自己的影子吓跑了,这不是很可惜又可怜的事么?

人生如戏亦如梦,日日喜怒哀乐,富贵贫贱,成功失败,利害得失,一幕又一幕的演下去。虚幻的亲情爱情,使我们从迷入迷,而造业计较,一直到三寸气快要断了,还是念念不忘子孙财产,一气不来即是千秋永别。所谓‘世上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古人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成名了又怎样呢?游街三天立旗祭祖,荣乡耀祖,人人欣欢。一下子又被奸臣所害,抄家灭族,流浪街头。自古宦海浮沉,皆是难免之事,最重要的是人生到了最后,渺渺茫茫不知何处是归宿的问题。

好不容易发现了佛法的宝藏,又为五欲烦恼吓跑了,不能好好的用功修行。这是多么可惜又可怜的事情。

上一页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