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愚人的譬喻】(32)
《百喻经》      估客驼死喻

譬如估客,游行商贾。会于路中,而驼卒死。驼上所载,多有珍宝、细软、上氈种种杂物。驼既死已,即剥其皮。商主舍行,坐二弟子而语之言:“好看驼皮,莫使湿烂。”其后天雨,二人顽嚚,尽以好氈覆此皮上。氈尽烂坏。皮、氈之价,理自悬殊。以愚痴故,以氈覆皮。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其不杀者,喻于白氈;其驼皮者,即喻财货;天雨湿烂,喻于放逸败坏善行。不杀戒者,即佛法僧最上妙因。然不能修,但以财货,造诸塔庙,供养众僧。舍根取末,不求其本。漂浪五道,莫能自出。是故行者,应当精心持不杀戒。

注释:

①上氈:上等的细棉布。

②舍行:东西留下先走。

③顽嚚:愚顽谓之嚚。顽嚚,顽皮愚昧。

④最上妙因:最美好的修行境界。妙因,菩萨之大行,指圆满的道果。

译文:

有一位商人,到各地做买卖。在途中,骆驼突然死了。骆驼上装载了很多东西,有珍宝、丝织品、上好的棉织品以及各种杂物。骆驼既然已经死了,就剥下驼皮。商人留下货物先走了,让两个徒弟留下来并对他们说:“看好驼皮,不要让它受潮腐烂。”后来天下雨了,这两个徒弟顽皮愚昧,把上好的棉织品都盖在驼皮上遮雨。结果棉织品全部都腐烂了。死驼皮、棉织品的价钱相差悬殊。由于愚昧无知,反而以值钱的棉织物去盖低廉的驼皮。

世上有的人,也是如此。不杀生的善行,好比雪白精美的棉织品;低廉的死驼皮好似钱财;阴雨引起的腐烂就像放纵自己的贪欲和败坏的人品。不杀生的戒条,是佛教教义中美好的修行境界。但是却不能信守,仅以财物来建造佛塔寺庙,并供奉和利养修行的僧人。这是舍去根本只求细微末节的做法。只能在转生轮回的五种去向里游荡,不能进入超脱自在的境界。因此佛门的信众、修行者,应当精心地信守和维护不杀生的戒条。

辨析:

舍重就轻,去本求末,在生活中不难看到这种反常现象。在两损相比中,择轻而就;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只能选择贵重的熊掌。抓主要矛盾,解决本质问题尽管说起来,人人似乎都能理解,但做起来往往强差人意,“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事还是照样发生。

至于佛教不杀生的戒律,缘于因果报应,认为杀彼者,彼杀之。如果我们在今天人类走向高度文明的时代,把这种认识转化为珍爱自然,保护动物,并无不可。在中国汉地佛教中,特别重视素食制度,但在原始佛教时期并无此戒。在小乘佛教流传的地区和国家也无此禁戒。许多僧人托钵四处乞食,并无挑食之说,随遇而就,不避肉食。大小乘戒律是不吃荤,这里的“荤”是指刺激性食物,如大蒜、大葱等。它主要是对刺激性食物不利于静心定性的修行而制定的。
                 (摘自《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供你思考:

圣法法师在《百喻故事广释》里说:世间万事有缓急轻重之别,遇到灾难危急之时应取重舍轻,做紧急之事,而非目前所急的事情可以慢慢的来进行,才是聪明的人。可是世间竟有缓急颠倒,舍重就轻,岂不是愚迷众生么?

人生活在世间,不能没有衣食住,而为衣食住劳碌一世,或作恶造业,使生生世世受苦,是聪明还是愚痴呢?罗状元说:“一家饱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不知各位作何感想?

“天下父母心”,父母劳碌一世,或是省食俭用,都是为了子女。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都欲保护子女。如此之精神若是扩大到社会人类,人人都可以成佛。可是为人子孙的,只为私情私爱,可以不要父母,人们为私欲私利,可以牺牲他人,剥削社会,为着自己的生活可以牺牲众生的生命。皆是造业的起因,生死痛苦的果报。

修行学佛本为了脱生死,有了一点点的灵异就显耀于人。外道且利用鬼神的小神通图名图利,假名救世,利己或利他,只有各人心里明白,此皮囊只数十年。灵性的清浊即影响生生世世。“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生不向今生度,再等何时度此身。“人为万物之灵”应能分轻重缓急才是。

上一页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