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愚人的譬喻】(39)
答非所问
《百喻经》      小儿争分别毛喻

譬如昔日,有二小儿,入河遨戏,于此水底,得一把毛。一小儿言:“此是仙须 。”一小儿言:“此是罴毛 。”尔时河边有一仙人。此二小儿诤之不已,诣彼仙所,决其所疑。而彼仙人,寻即取米及胡麻子,口中含嚼,吐著掌中,语小儿言:“我掌中者似孔雀屎。”而此仙人不答他问,人皆知之。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说法之时,戏论诸法,不答正理 。如彼仙人,不答所问,为一切人之所嗤笑。浮漫虚说,亦复如是。

注释:

①仙须:仙人的胡须。

②罴:棕熊,也称马熊或通称人熊。

③不答正理:指不正面回答问题,讲述佛教教义。

译文:

从前有两个孩子,在河里戏水,在水底得到一把毛。一个孩子说:“这是仙人的胡须。”另一个孩子说:“这是棕熊的毛。”这时河边正好住有一位仙人。这两个孩子争论不下,就共同来到仙人住的地方,请他解难断疑。这位仙人随手取来米和胡麻子,在嘴里嚼烂后,吐到手中,对孩子说:“我手中的东西像孔雀屎。”这位仙人不回答孩子们的问题。其中的道理人们都明白。

世上的愚人,也是如此。在讲经解义时,轻率随意,不正面解答佛门义理。正好像这位修行的长者,不正面回答问题,为人们所嘲笑。那种浮夸漫无边际的虚假说教,也同样如此。

辨析:

佛教对于讲经解义是精研有道的,对于在基本教义上闪烁其词,浮浅不庄重的宣讲是深恶痛绝的,并反对那种不着边际的信口开河。佛教义理细密精深是所有宗教中最有代表性的。在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中,佛教的因明学以其博大细密令人望而生叹。
                  (摘自《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供你思考:

圣法法师在《百喻故事广释》里说:世间各行各业,各人有各人的智识和经验,智识有累代传下来的,也有积许多人的智识和经验而累积下来的,也有用许多苦工修炼而开悟的,也有利用鬼神的智识的。不论哪一种都得来不容易,只最后一条最容易。世间人都是自私自利的,所以所得的智识,欲隐私作为我自己名利的工具或故弄玄虚,让人感觉到很奇妙很宝贵,所以名利就在其中了,古代圣贤禅师有隐语禅机,那是启发人智慧的一种方便,不是什么天机不可泄,或是一言半句就令人开悟得道的秘诀,欲得这种便宜的人往往都是着了魔的道不可不知。

佛教的禅师往往答非所问,譬如说人问:“佛法的大意是什么?”他答:“麻三斤。”人问:“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他答:“牛粪。”这是为什么呢?禅的意义是要自参自悟,经他人的解说,是他人的与你的自性无关,故不用语言文字解说也不直接解答你的问题。

一般人都是同业才能相应——智识思想差不多,才能互相了解。若是智识思想悬殊,亦会答非所问或会错了意。达摩初来东土见梁武帝,帝问:“朕建寺度僧不知有何功德?”答“并无功德。”帝问:“对朕者谁?”答:“不识”。话不投机,达摩于是到少林寺面壁九年,遇神光才传法给他。

为什么会话不投机呢?因为每个人的智识高下不同、思想、个性,对事事物物的了解不同,对佛法的了解程度也不相同,所以话不能投机。佛是最高智慧者,说法应机,所以经典也有权说实说深说浅说,方便说,究竟说。各人研究经典,所了解不同,所以各有所见地,正知正见各有所见,邪知邪见也各有所见,如何分别是与非呢?那就佛经典作印证了,经典譬如照妖镜,邪知邪见的人欲投机取巧即无所遁形了。

上一页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