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愚人的譬喻】(44)
《贤愚经》      沙弥均提品 ①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舍利弗,昼夜三时,恒以天眼观视世间,谁应度者,辄往度之。尔时有诸估客欲诣他国,其诸商人共将一狗。至于中路,众贾顿息。伺人不看,闲静之时,狗便盗取众贾人肉。于时众人即怀瞋恚,便共打狗,而折其脚,弃置空野,舍之而去。时舍利弗遥以天眼见此狗身,挛躄在地,饥饿困笃,悬命垂死。著衣持钵,入城乞食,得已持出,飞至狗所,慈心怜悯,以食施与。狗得其食,济活余命,心甚欢喜,倍加踊跃。时舍利弗即为其狗具足解说微妙之法,狗便命终,生舍卫国婆罗门家。

注释:

①沙弥:即息慈,息恶行慈的意思,又作勤策,是大僧勤加策励的对象。

译文:

我亲自听到佛这样说的,那时佛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当时尊者舍利弗每天不论黑夜白天,一直用天人之眼观看人世间,看到哪一个应当济度的,就赶往世间济度。那时候有一批商人要到别的国家做生意,这些商人一起带着一条狗。走到半路上,商客们稍作休息。那条狗趁着商人们不注意它,在悠闲安静的时候,它偷偷地盗取了商人们带着的肉。狗的行为不幸被人发现了,商客们十分愤怒,群起而攻之,把狗的腿打折了,将它扔在了空旷的野地里,丢弃了它而离去。舍利弗远远地用天眼看到了这条狗,它倒在地上痉挛着,腿被打折了,饥饿难忍,处在相当的困境,苦苦挣扎着,濒临死亡。于是舍利弗穿着僧衣手里持着饭钵,下到城里乞讨食物,盛满了饭钵后便拿着钵出城,飞快地跑到荒野里,来到狗的边上,怀着慈悲之心深刻地怜悯这条狗,将讨来的食物施与它。狗吃完了这些食物,好不容易活了下来,心中十分高兴,对佛门更加敬爱。舍利弗于是就为这条狗详尽地开解演说微妙的佛法,狗的性命终结,转生在舍卫国的婆罗门家中。
                   (摘自《贤愚经》慧觉等译撰 温泽远等注译)

《百喻经》      索无物喻

昔有二人,道中共行,见有一人将胡麻车,在崄路中不能得前。时将车者语彼二人:“佐我推车,出此崄路。”二人答言:“与我何物?”将车者言:“无物与汝。”时此二人,即佐推车,至于平地。语将车人言:“与我物来。”答言:“无物。”又复语言:“与我无物。”二人之中,其一人者含笑而言:“彼不肯与,何足为愁!”其人答言:“与我无物,必应有无物!”其一人言:“无物者,二字共合,是为假名。”

世俗凡夫,若无物者,便生无所有处,其二人言无物者,即是无相、无愿、无

注释:

①无相:佛教专有名称。“相”指事物的外部形态。佛教认为,无论从空间、还是从时间意义上看,一切事物都在聚合分离演化着,并无一个实在的形态。中国禅宗认为:能离于相,才能法体清静。《金刚经》提及了四种相,即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认为我只是一个虚幻的东西,永恒的“我”并不存在,它的存在只是身体的感觉以及那在不断变幻着的心念。既然“无我”,当然也就无相、无物,只不过称呼为我,称呼为相罢了。

②无愿:即无我,也就无所谓“愿”了,只是把我的需要、感觉称为“愿”。

③无作:均为佛教名词。指自然得体,无刻意而为、造作的想法、行为。

 

译文:

从前有两个人,在道路上一起行走,看见一个人拉着装载着胡麻的车子,在险要处无法前行。这时拉车的人对这两个人说:“帮我把车子推出这段险路。”两个人回答:“那你将给我们什么东西?”拉车的人说:“无物给你们。”这时两个人,就帮他推车。一直到平坦的地方。然后就对拉车的人说:“给我无物。”两个人之中,有一个人含着笑讲:“你如果不肯给,也不要发愁!”另一位接着说:“给我无物,就必须有无物!”前者又说:“所谓无物,就是给两个字所赋予的语言概念罢了。”

世上平凡的人,如果能够不被事物的外部形态所迷惑,就能产生无欲自在的静虚意识。这两个人所讲的“无物”,就是要体悟无不变的事物,无永存的意愿,也无须刻意地做什么,想什么。(摘自《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上一页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