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愚人的譬喻】(72)
《譬喻经》

买祸喻

昔有一国,五谷熟成,人民安宁,无有疾病,昼夜伎乐无忧也。王问群臣:“我闻天下有祸,何类?”答曰:“臣亦不见也。”

王便使一臣至邻国,求买之。天神则化作一人,于市中卖之。状类如猪,持铁锁系缚。臣问:“此名何等?”答曰:“祸母。”曰:“卖几钱?”曰:“千万。”臣便顾之问曰:“此何等食?”曰:“日食一升针。”臣便家家发求针。如是人民两两三三,相逢求针。使至诸郡县扰乱在所,患毒无憀

臣白王:“此祸母,致使民乱,男女失业,欲杀弃之。”王言:“大善!”便于城外,刺不入,砍不伤,掊不死。积薪烧之,身体赤如火。便走出,过里烧里,过市烧市,入城烧城。如是过,国遂扰乱,人民饥饿。坐厌乐,买祸所致。

──────────

注释:

①无憀:无聊。

②掊:击破。

③厌:通“餍”,满足。

译文:

从前有一个国家,五谷丰登,人民安宁,没有疾病,人们日夜歌舞,无忧无愁。国王问大臣:“我听说天下有一种东西叫祸,不知祸是什么样的?”大臣们回答:“微臣也没有见过。”

国王就派遣一个使臣到邻国,去买祸。天神变为人,在市场上卖“祸”。“祸”的模样像猪,用铁锁链捆着。使臣问:“这是什么?”天神回答:“祸母。”使臣又问:“卖多少钱?”天神回答:“一千万。”使臣认真看了又看,又问:“它吃什么?”天神回答:“一天吃一升针。”使臣买回祸母,便挨家挨户地搜求针。这样,国民三三两两,见面都是互相索针。派出求针的人到处扰民,所到之处,民不聊生。

大臣报告国王:“祸母扰乱人民,百姓失业,我们想把它杀死扔掉。”国王说:“行”于是群臣把祸母拉到城外,刀刺刺不进,斧砍砍不伤,击打不死。堆柴草烧,祸母被烧地全身通红如同一团烈火,祸母就跑出去,逢村烧村,逢市烧市,入城烧城。就这样跑来跑去,国家被扰乱,百姓遭受饥苦。这就是不安于太平欢乐,买祸带来的结果啊。

(摘自《佛典譬喻经全集》王文元)

●○○●●○○●●○○●●○○●●○○●●○○●●○○●●○○●●○○●●○○●●○○●
《百喻经》      

贫儿欲与富等财物喻

昔有一贫人,少有财物。见大富者,意欲共等。不能等故,虽有少财,欲弃水中。傍人语言:“此物虽少,可得延君性命数日。何故舍弃,掷著水中?”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虽得出家,少得利养。心有悕望,常怀不足,不能得与高德者等获其利养。见他宿旧有德之人,素有多闻多众供养,意欲等之。不能等故,心怀忧苦,便欲罢道。如彼愚人,欲等富者,自弃己财。

──────────

注释:

①宿旧:宿,素来就有的。宿旧句指经过长期修行后有功德的人。

②多闻多众供养:多闻,对佛理学习广泛并信奉。“多闻是道场”有很多人听他说法。多众供养,有很多信众供奉。

③罢道:放弃佛门修行。

译文:

从前有一个穷人,有一点儿财产。看见十分富有的人,想使财产和他相等。但不能和富人相等,虽然只有一点儿财产,也想都扔到水中。旁边的人说:“这些物品虽然少,可以维持你好几天的生活,为何要抛弃,扔到水中呢?”

世上愚蠢的人,也是如此。虽然已经出家修行,得到一些利益和供奉。心里总希望有更多的利益,常感到不足,不能够和高僧获得的利益和供奉相等。看到经过长期修行有功德的人,一直有许多的人听他讲经说法,有许多信众供奉,心里总想和高僧一样。由于不能和高僧相比,心中总怀有忧愁苦恼,并想放弃佛门修行。这就像愚昧的人,由于不能和富人的财产相比,就要抛弃自己的财物一样。

(摘自《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上一页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