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愚人的譬喻】(85)
《百喻经》
伎儿着戏罗剎服共相惊怖喻

昔乾陀卫国有诸伎儿,因时饥俭,逐食他土。经婆罗新山,而此山中素饶恶鬼,食人罗剎。时诸伎儿,会宿山中,山中风寒,然火而卧。伎人之中有患寒者,着彼戏本罗剎之服,向火而坐。时行伴中从睡寤者。卒见火边有一罗剎,竟不谛观,舍之而走。遂相惊动,一切伴侣,悉皆逃奔。时彼伴中着罗剎衣者,亦复寻逐奔驰绝走。诸同行者,见其在后,谓欲加害,倍增惶怖,越度山河,投赴沟壑,身体伤破,疲极委顿。乃至天明,方知非鬼。

一切凡夫,亦复如是:处于烦恼,饥俭善法,而欲远求常乐我净,无上法食。便于五阴之中,横计于我。以我见故,流驰生死。烦恼所逐,不得自在。坠堕三涂,恶趣沟壑。至天明者,喻生死夜尽,智慧明晓。方知五阴无有真我。”

注释:

①谛观:仔细看。

②饥俭善法:因艰难困苦而磨灭了存善求真的意识。

译文:

从前乾陀卫国有一群歌舞演员,由于贫困饥饿流落到其它地方谋生。他们路过一座叫婆罗新的山,这座山中历来有吃人的恶鬼罗刹。这时天色已晚,演员们就留宿在山中,山里风大寒冷,他们点起火堆休息。演员中有一个很怕冷的人,就穿着演罗刹鬼的戏装,面朝火堆坐着。这时同伴中有人在睡梦中刚醒来,突然看见火边有一个罗刹,也顾不上细看,落荒而逃。这一下把大家都惊醒了,混乱中都纷纷奔逃。这时穿罗刹戏装的人,也跟着大家飞奔。同伴们看见他在后面追赶,以为罗刹想杀害他们,更加恐怖,爬山淌水,都躲到沟边坑旁,搞得浑身是伤,疲惫不堪。一直到天亮,才知道不是鬼。

世俗的人,也是如此。在烦恼中,放弃了存善求真的认识,到佛教之外,追寻个人安乐的世界,想得到正确的结果。在色、受、想、行、识的聚合世界里,想得到永恒的自我,以追寻自我的认识,只能在生死轮回的反复中,被永无止境的烦恼所追逐,不能自拔,落在地狱、饿鬼、畜生的处境中,受痛苦、罪恶的折磨。至于故事中的天亮,可以比喻为参悟人生的长夜一旦结束,智慧的光就会照亮心田,认识到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并不存在什么永恒、实在的自我。(摘自《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
《譬喻经》      

伊利沙悭贪为天帝所化喻 ①

昔有四姓,名“伊利沙”,富无央数,悭贪不肯好衣食。时有贫老公,与相近居,日日饮食,鱼肉自恣,宾客不绝。四姓自念:我财无数,反不如此老公?便杀一鸡,炊一升白米,着车上,到无人处下车。适欲饭,天帝释化作犬来,上下视之。请谓狗言:“汝若不能倒悬空中,我当与汝不?”狗便倒悬空中。四姓意大恐,何图有此?曰:“汝眼脱着地,我当与汝不?”狗两眼则脱落地,四姓便徙去。

注释:

①天帝释:忉利天之主(中国人称为玉皇大帝),姓释迦,名帝释天或天王释。于古印度时称因陀罗;入佛教后,称为帝释天。原为摩伽陀国之婆罗门,由于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且成为三十三天之天主。其于佛教中之地位,与梵天同为佛教护法主神。释尊成道后,帝释天成为释尊的守护神。佛陀升于忉利天为母说法时,帝释天手持宝盖,任佛陀侍从。其形像通常呈天人形,乘白象,右手执金刚杵、左手置于胯上。

译文:

从前有个四姓人,名“伊利沙”,财富多得数不尽,但他吝啬而又贪婪,不肯吃好的、穿好的。当时有个贫穷的老头,与他比邻,每天都大吃大喝,非鱼即肉,宾客不绝。四姓人想:我的财产无数,反不如这个老头!于是杀了一只鸡,煮了一升白米饭,放到车上,到无人处下车。正要吃饭,天帝释变成一条狗来到他面前,上下打量他。四姓人对狗说:“你若不能倒悬空中,我会给你吃的吗?”狗便倒悬空中。四姓人很恐慌,怎么会有这样的事?又说:“你若不能将你的眼睛脱落到地上,我会给你吃的吗?”刚说完,狗的两只眼睛就脱落到地上了,四姓人慌忙离去。

(摘自《佛典譬喻经全集》王文元注释/点校)

上一页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