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中国禅宗】(19)            
 又名一心禅、非次第禅、祖师禅
 

禅宗的悟与公案 ③ 

据艾利克·弗洛姆分析,我们人的意识与潜意识,是受社会制约的。凡是能够通过社会的三重过滤器(语言、逻辑和禁忌)的情感和思想,我们都能够察觉。凡是不能通过过滤器的经验,都留在知觉之外,这就是说它们是潜意识的。一般人虽自以为是醒着的,实际上却是半睡。“半睡”二字,是说他与事实的接触是十分片面的;他所以为的事实,大部分只是由他的头脑所构筑的一组假象;他对于事实真象的察觉,只以他的社会作用之所需为限。由于意识只代表着由社会模式所模造的那一小部分经验,而潜意识则代表着四海皆同的人之富源与深度,因此,对潜意识的抑制状态会导致下述结果,即:我,这个偶然的、社会的人,与我整个的人性的人被分开了。我对自己是陌生人,正如同每个人都成了我的陌生人一般。我从那人性经验的巨大领域被切断了,我只是人的一片碎片,是一个残废,这个残废只体验到他自身之内和他人之内实况的一小部分。

为了看入自己的生命本性,为了免于精神的残废,禅宗反复地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亦即:在意识尚未产生时,你未受抑制的生命状态是怎样的?
                            (摘自《顿悟人生》 陈文新著)

  入禅之门

           净慧法师讲于上海玉佛寺

第二讲 什么是禅 ⑾

像这种故事很多。唐朝时候的新罗国(就是现在韩国的一部分)的元晓大师到中国来求法。走到中国的边远地方,傍晚时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在荒郊野外也找不到一个借宿的地方。几个人没办法就露地而宿,没有水,也没有吃的东西。晚上模模糊糊地到处找水喝,突然找到一个很小很小的坑,里边有一点水,他们就拼命地喝,喝了以后感觉甘甜舒服。到第二天早上一看,那水是从棺材里面流出来的尸水。当下起了分别心,呕吐不止。同一件事情,由于有分别和没有分别,截然是两种效果。没有分别的那一刻,就是禅的境界、禅的受用,这种受用非常地明显。(摘自《入禅之门》净慧法师)

慧能语录

14、佛性常清净

[原文] (神秀)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译文] 神秀的偈语是:
       此身是菩提之树,此心如明镜之台。
       每时每刻勤加拂拭,别让身心留有尘埃。
       惠能的偈语是:
       本来没有菩提之树,也不存在明镜之台。
       佛性永远地清净,哪里有什么尘埃!

[说明] 这两首针锋相对的偈诗,连带着禅宗史一个著名的故事。五祖弘忍临逝之前,想在众弟子中寻找传付衣法的最佳继承人,要求弟子们各作一偈,以测试他们的悟道程度。上首弟子神秀平日受众人推崇,此时便率先写出一偈。正在碓房中劳作的慧能闻知此偈,也作了一偈。弘忍看了两首偈诗,心知慧能比神秀领悟得透彻,遂将衣法传授给了慧能。

[注释] ①菩提树——常绿乔木,相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获得觉悟。
      ②佛性常清净——此句又作“本来无一物”。
                     摘自《中国禅宗语录大观》袁宾编著

达磨以前的中国禅学 ⑥

(三)支谦译经与大乘禅教 ②

谦慨叹佛教虽已流行,而经多梵语,未尽翻译之美。于是广收众经旧本,译为汉言。自吴黄武元年(222)至建兴二年(253),译出《大明度经》、《净行品经》、《首楞严经》、《禅秘要经》、《修行方便经》、《维摩诘所说不思议法门经》三卷,尤为形成大乘禅教的要素,其说散见于诸禅书中,影响很大。(摘自《禅宗大意》正果著)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